WTO:中国加入WTO时做出了哪些承诺?
贸易政策的透明度
这个承诺在中国有一个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现在我们说透明好像什么都不是,但是当初讲透明的时候,很少有人理解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透明。
我们和美国商务部的人谈判的时候,美国攻击我们,说你们外贸管理要用内部文件,一点透明度都没有。当时,我们不接受这种观点。经过十多年的体制改革,今天我们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基本上遵循透明原则。
1992之后,除了部分人事任免,在外贸政策管理方面,基本不再有内部文件。由此,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应该逐步走向政策透明,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果你不透明,公众就没有办法监督,腐败就会发生,就会出现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的问题。
增加透明度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对外形象,建立公众对政策的监督机制,增强对外国投资的信心。
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施
当时谈判伙伴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奇怪。而他们,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坚持要我们承诺这一点。当时我们觉得这样的原则对我们来说很容易。当时我们的国情还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特点是中央政府命令全国执行。这样的要求对我们来说并不太难。
但是通过多边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确实存在问题。比如同样的意大利商品出口到上海,是关税;出口到深圳是经济特区,是关税的一种;在黑龙江,因为是边贸,税率不一样;如果是通过易货,那就是另一种税率。对方问,资费政策最统一,你的资费是多少?这种情况下,参与谈判的海关总署的人无法回答。结果他们回来一查,发现类似的优惠政策至少有十种,不同的政策给的税率也不一样。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每年进口的产品中,有70%到80%实际上需要各种减免税,只有10%左右是按照税则上规定的税率缴纳的。这样的情况使得谈判伙伴怀疑与我们谈判关税减让的意义。
所以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已经下放了改革开放,但我们仍然需要统一我们的外贸政策,这样才能在中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们有时候和一些内陆地方领导交换意见,他们说沿海省份发展快是因为政策优惠,最终大家都去找中央要政策,对发展不好。
未来至少在外贸方面,政策要统一。
价格的逐步放开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很多商品的价格都是政府制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由国家定价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少。今天,我们在价格管理方面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几乎相同,这也令我们的谈判伙伴感到满意。
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我们在1996做了这个承诺。说实话,当时谈的时候还是如履薄冰,因为汇率问题太敏感了,而且还是双重汇率。
1996,国务院批准了我们的方案。当时我们承诺五年内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结果过了五个月才实现。从现在看,这个决定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
国民待遇原则
一般来说,这个原则对每个人来说都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在谈判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有一些问题中国不了解。
一句话,对方说你和国外产品不一致,或者说你对外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区别对待。我们还承诺在国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当然,我们提出的是实现国民待遇,主要是指制造业,不是服务业。服务业享受的国民待遇应该通过谈判确定。
关税减让
近年来,我们的关税一直在下降。国内对降低关税的研究和讨论很多,在某些方面也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关税有利于增强我国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建立相对开放的体系,减少走私。
刚开始讲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度也比较大,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降低关税水平从效果上来说更好。如果保护水平降低,客观上会迫使我们的企业调整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迫使其与外界竞争。
现在来看,往往是保护水平越低,发展水平越快。保护和垄断越高,发展越慢。这应该是一个应该研究的现象。当然逐步放开关税有一个过程,但是没有这样的压力,没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将来可能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落后,有一天会发现不能开放,一开放就死掉。
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
这个承诺也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事实证明,非关税措施有很多。随着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些非关税措施,如配额和许可证,将在几年内逐步取消。这样的承诺,其实是我们搞市场经济的必然过程。
在计划经济下,很简单。我让你进口多少你就给个行政命令吧。这些非关税措施是最快和最有效的。在市场经济下,是行不通的。
企业取消非关税措施是好事,不用担心能不能拿到配额。当然,对于一些靠配额吃饭的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保护知识产权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知识产权意味着什么。当时有些生产主要是靠抄袭国外产品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后,我们的很多产品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再走这条老路是行不通的。
尤其是现在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想吸引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让他们把先进技术带到中国,没有完善的制度,他是不敢迈出这一步的。
逐步开放服务市场。
有些人可能不熟悉服务业的具体内容。我们说的服务业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企业开餐馆,第三产业,娱乐场所,实际上是指广义的第三产业,从专业化?t服务、律师服务、会计、中介、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电信、航空、航运、快递等等。
过去,由于中国的计划体制,服务业受到忽视。当时按照前苏联的经济理论,服务业不创造价值。
只有政府服务,服务业不是作为产业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了。那么,服务业这么落后,怎么发展?就是走制造业的道路,就是通过开放来发展自己。
有人说我先关上门,开发完再开。这条路无法通行。尤其是电信等高技术服务业,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的十几个月就是一代。
首先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于自身发展,其次我们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引进外国企业,引进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