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一、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及联系方式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如下:招生办0555-2315601,招生办0555-2315272,教务处0555-231565438,教务处077。...

二。安徽工业大学简介安徽工业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它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工、理、经、管、文、法、艺七个学科协调发展。是国家科技部、安徽省政府重点支持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实施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学校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分批招生,有权招收海外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学校的前身是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建于1958。1977,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从65438到0998,划归安徽省,实行“中央和地方* * *管理体制,以安徽省为主管理”;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华冶金学院和安徽商学院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占地255515亩。有嘉善和秀山两个校区。学校建筑面积91.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纸质文献馆藏21.87万册。现有17个教学学院,62个本科招生,17个一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25人,其中全日制高级职称225人,副高级职称47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15人。全日制本科生21749人,研究生2719人,留学生380人,宝钢专科班学生199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286人。

60年来,一代又一代安全工作者发扬“高标准、严要求”的优良传统,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优秀校风,锻造“精工、博学、德性、敏感”的校训,探索“面向行业、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学校。以政治建设为导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项目办公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暑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全国劳动模范之家、全国节能示范单位、省出国人员管理服务站示范点。 1个党支部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党建示范支部第一批培训创建单位,1个党支部书记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评选案例(高校版)》,2名党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辅导员被评为年度全国辅导员,1名辅导员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大赛一等奖。

学校坚持质量。材料科学、工程、化学位列全球ESI排名前65,438+0%,其中工程在中国学术机构榜单中排名第26位,是ESI大学工科论文热点,在安徽省排名第一。学校顺利通过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国家级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专业(品牌)1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9个。11专业通过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科专业认证(评估),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三步走”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90%以上的毕业生集中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呈现出“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特色,为中国钢铁工业建设、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丽安徽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坚持创新,活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特殊服务环境下的智能装备制造”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度,中国大学在ESI引用论文600强中排名第85位,居各省高校之首。在“2019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大学100强”中排名第99位,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二。五年来,转化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700余项,获得省科技厅授予的省技术转移补贴,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二。学生* * *被授予专利1139项,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奖项38项,国家奖项620项,省级奖项2235项,实现了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三连冠”,特别是获得了安徽省高校“挑战杯”全国赛历史上第一个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积极服务安徽省“四个一”创新平台和五个现代化发展建设美丽安徽,积极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政产学研合作联盟,* * *设立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等机构;与宝武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42个联合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7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安徽省第一批高校。校办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位列全国高校校办企业百强。五年间,安徽省高校首批智库项目获批2个,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20个。25项研究成果在核心报刊发表,30余项研究成果被国家重要网站全文转载。相关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被教育部采纳,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