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强化为第一生产力,到中央明确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再到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 单位和个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来实施。 然而,过去20年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科学技术与经济体制分离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广大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撑。近年来,围绕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再次把依靠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很复杂。2005年初召开的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提出这一目标,确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关键在于能否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本文不准备做全面的分析。然而,尽管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对其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尤其是高层官员的关注。这就是科技的区别。

上述所有的口号、目标、方针和政策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实的概念。好像科学和技术是一回事,科学和技术往往是缩写。有些地方,比如科教兴国,就是这样解释“科教”二字的。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技这个词是中国人创造的,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混淆科技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阻碍了各自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影响了创新的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就无法实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1,概念和流程。

科技自古有之。总的来说,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后来包括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探索和对规律(真理)的追求的过程和结果。其过程是科学研究活动,其结果是科学理论体系。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以满足生活需求(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后来复杂的社会需求)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方法是技巧,它的手段是工具。于理如冯?卡门说科学是探索已经存在的东西,技术是创造尚未存在的东西(大意),或者说科学追求发现,技术追求发明。

从古代到现代,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独立进行的,相互之间没有太多联系。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科学不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当然技术措施和工具客观上要符合科学原理,但与人类当时已经发现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直接联系),科学探索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家不依靠更多技术手段就能完成的劳动。另一方面,技术并不为科学活动提供手段,从事技术的人并不寻求科学支持,也不具备理解当时已经形成的科学理论的能力。

因为掌握和拥有技术是谋生的手段,技术的某些进步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比如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那时根本没有科学),所以,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技术和生产力、技术和经济一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然而,科学活动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某些情况(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体来说,科学发现并不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劳动成果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繁衍后代、延续种族)之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可以不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管理工作(后来发展成为统治集团),其中有一小部分人从事科学活动,后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自己的圈子里从事社会普通人根本不了解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大量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形成工匠群体。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靠亲身经历和指导来延续和发展技术。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普通工人相对优越,但他们整体上属于广大的工人阶级。

从近代到现代,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事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发现,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分类形成学科体系,科学家数量增多,在社会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群体,根据学科形成不同的学术群体。另一方面,科学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宇宙的宏观世界到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到人体本身。探索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手段越来越复杂,仅靠科学家的个人能力难以完成。而技术手段(工具和仪器)的系统支持,理论和探索能力随着人类的代际延续而不断发展,科学教育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从事技术的工匠也逐渐形成群体,根据不同领域形成各种行会组织。随着人类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从工具到设备,仅仅依靠个人经验已经不够了。需要总结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理论,所采用的师徒方法远不能满足要求,产生了现代技术教育的萌芽。一些工匠逐渐上升为工程师,但工匠(技师)仍然大量存在。与此同时,技术逐渐上升为理论,人们开始寻求科学理论的支持作为技术发展的基础,以避免在技术探索过程中走弯路;另一方面,技术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由此,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学术团体与工程技术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并逐渐变得更加密切。然而,密切的关系并没有取消它们之间的差异,甚至也没有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科学技术还是两个独立的领域。科学理论不一定有实际用途,技术发明不一定有科学理论基础。很多东西都做出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理论上没有搞清楚。如果一件事必须在理论上彻底搞清楚才能做,那么大概什么都做不了。医学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理科。

如上所述,科学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寻求它们的规律。因此,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动机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欲望,是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很多科学发现往往是无意中得来的,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科学家没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废寝忘食,往往很难有真正的发现。很多大科学家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大多数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一定能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大的科学发现是比较少见的。

科学是要寻求规律的,所以要刨根问底,不要揪着一个漏洞不放。它的基本方法是还原论,即逐层分析,通过划分最小类别来理解基本原理。在科学活动中,逻辑的严密性是关键,在科学的发展中,与迷信和有神论的斗争是重要内容。

科学和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科学不形成直接生产力,但重大科学发现可能会刺激新的重大技术的产生,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物理、化学、天文、地学还是生物学。数学是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工具,有些命题虽然与现实世界无关,但对思维科学和方法有明显的影响。

因为科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很难根据其实际效果来评价其结果。它的基本评价方式是同行认可,即同一学科领域的同行评议,同行评议采用的重要标准是重复性,即你公布的成果是否能被他人重复。为了让同行知道,发现者必须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也就是发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家在不同的岗位上独立工作,有些发现往往是由多人在相似的时间内完成的,谁是第一发现者成为关键问题,因此发现后应尽快发表。人们评价的时候看的是发表的时间,而不是实际制作的时间,因为前者是明白无误的,而后者往往是发现者自己说的,别人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科学家的发现,世界各国都有。所以可以说,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成就,科学无国界。但不同国家有很多科学发现,大大小小,科学水平明显不同。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科学水平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3.技术。

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益。因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制造新产品或建造新设施,客观上为社会创造新财富,主观上为从事技术的人和组织获取利益,所以从事技术活动当然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但基本上更多的是人们谋生和获利的手段,因此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技术要有实效,就是做出东西,所以它的基本方法是实践。有理论指导固然好,但没有理论指导,依靠多次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理论依靠实践探索,是一种更广泛的实践。很多新发明往往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实验才能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事物比较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像科学活动那样,排除所有次要因素来证明原理,而必须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所以技术活动需要综合的方法和能力。

技术的作用在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技术就是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经济和物质生产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技术是经济的内生因素。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这也是“第一生产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技术活动必须以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经济为根本目的。没有这个目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技术活动的基本评价方法是看实际结果,看它对提高生产率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经济效果(当然也应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等因素)。此外,没有其他评价标准,也不应该有其他评价标准。由于技术涉及其所有者(个人和组织)的利益,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往往具有私密性和不公开性,因此在产生明显效果之前很难得到同行的评价,在产生实际效果之后也不需要别人评价。所以对技术的评价主要是市场和应用。

4.接触。

如前所述,自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就存在着联系,而这种紧密的逐项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技术科学——许多现代技术都有科学基础,但科学是根据其探索对象来划分的,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从有机到无机,从宏观到微观,从宇宙到粒子等等进行划分,构建其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技术是根据它想创造的事物的类别来划分的,如能源、交通、机械、电器、信息和通信等。,并内置于专业系统中,两者并不对应。因此,在构建技术的科学基础时,需要有一种转化,即将一种技术所要求的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与各种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如能源科学、力学、信息学等。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科,而是由专业构建的学科,叫做技术科学。现代技术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的庞大体系。

科学工程——现代科学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包括各种大型设备、仪器、工具和方法,如超级计算机、大型加速器等。对于一些大型的科研和探测项目,需要特殊的工程项目来支撑,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现在的中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中国参与的ITEB工程等。这些项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为不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目的,不能由市场来评价,所以叫科学项目。要想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有重大发现,没有这些大科学工程是不行的。它们会产生长远影响,体现国家实力。

尽管上面提到了密切的关系,但科学和技术仍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面几节提到的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没有改变。目前很多科学发现还没有发现有当前的实际用途,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中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投资增加(近年来增长很大),队伍扩大,体制逐步改变,取得了许多成就。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目标,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总的来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仍然令人困惑,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泛化,动机模糊。

自从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创造的专有名词后,各种规划、计划、政策除了少数(如1999的技术创新大会及其文件)外,都泛指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缺乏对我国主要矛盾、科学领域的问题和性质、技术领域的问题和性质的具体分析,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为什么要发展科技,是为了增加论文数量,还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什么是当前需求,什么是长远需求,什么是满足当前需求,什么是满足长远需求,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2、体制不顺,任务不明。

总的来说,系统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系统,包括五军或六军(中科院、高校、工业科研院所、地方科研单位、企业和军队),但不清楚其中哪些从事科学活动,哪些从事技术活动。比如中科院,本来应该主要从事科学活动,现在却转向技术活动。高校在人力上有很大优势,但在财力和大型设备上有劣势,所以也适合搞科学活动。其中,综合性院校适合做基础科学研究,工科院校适合做技术科学研究,但目前也在从事大量的技术活动。总体而言,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非常薄弱。虽然从统计上来说,企业投入了国家科技经费的近三分之二,但恐怕大部分是外资企业。中国企业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没有R&D机构,相当多的企业没有R&D活动。

3.工业技术研究被削弱甚至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一批工业研究所,主要承担工业基础技术和* * *技术的研究,也承担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许多产品和工艺开发任务,对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虽然加强了技术研发,但与西方国家的大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工业科研院所仍需承担基础技术和* * *技术的研究任务,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但在体制改革中,这些研究所转制为企业,削弱甚至取消了工业基础技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和提高。

4.评价标准颠倒了。

科研项目要求紧密联系实际需求,经常考察,急功近利,大量中小型项目管理成本占比高,甚至要求产业化,缺乏容忍度。对于技术项目,要找论文,和人员的各种待遇挂钩。另一方面,它放弃了工业化的要求,仍然采用同行评议(鉴定)的方法。

5、人员培训全面展开。

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从人数上来说,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但近年来,一些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使得工程师的地位远远低于科学家。高校的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模式正在趋同,两者都实施科学教育,而不是分别实施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实践内容越来越少,能力培养越来越差,导致企业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

6.舆论对工程和工程师关注不够。

舆论普遍认为科学高于技术,科学家高于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所以科学家在青年志愿者中名列前茅,而工程师默默无闻,很少有人问津。大部分以技术研究为主的工业研究所都被命名为科研院所,甚至那些外国人自称的技术学院也要在翻译中改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翻译成麻省理工学院,CALTECH翻译成加州理工学院。

这些都造成了科学活动缺乏安静宽容的环境,使科学功利化,违背了科学的本质。大部分本该从事科学活动的部门和单位都不再从事科学,而去争取实际利益。科学家不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却整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混在一起,为实际利益而斗争。近几年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几近灭绝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论文数量固定,发表论文定价的情况下,论文质量可想而知。而一旦真的没什么可写的,各种不规范的行为自然就出现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如果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被评价者的各种待遇,比如收入、晋升、晋级,甚至住房等。,被评价者选择评价者,评价者普遍唱赞歌,阿谀奉承,手下留情,也无可厚非。

对于大量不应该从事技术活动的组织(如中科院、高校)和个人来说,他们的技术活动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无关,活动结果不需要市场检验只需要同行评审,很难判断是否可以产业化。评价必须更加注重论文横向逻辑的严谨性,所以被评价者的主要精力也必须放在上面。评估一结束,被评估人的各种待遇都得到了,就没必要关心是不是产业化了,而是专注于下一个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活动与企业和经济无关。另外,中国企业过去没有承担技术研发任务,现在也不会有动力去参与这种为了研发或者为了鉴定的活动。即使政府一直在倡导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企业也无法在结合中发挥主导作用。所谓有成果的项目,不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来的,成果的确定也不是企业主导的。企业当然做不了什么转型工作。企业得不到产业化的技术,只好满足于原有的落后技术,或者购买国外企业现成的技术。

总的来说,尽管政策好,口号响,但技术和经济还是两张皮。

三。建议

1,从概念上明确科技两个领域。

必须明确科学技术各自的性质、功能和基本特征;同时要明确,科学和技术都很重要,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的,不可偏废。相比较而言,从时间上看,科学更侧重于长远,技术更侧重于当下;从数量上看,工程师远远多于科学家。同样清楚的是,技术与经济直接相关,能够形成直接的生产力。

2、从体制上区分科技两大系统。

要稳定科研基础队伍,给予相应政策。在科研中,如果某些项目有明显的应用前景,可以与从事相应技术的单位合作,也可以独立成立新的单位。在技术体系中,企业应该是真正的主体。即使大部分企业在一段时间或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以自己的技术为主导,仍然要与独立院校合作(短期内很难改变高校大量从事技术研发的现实)或从外部购买,但企业必须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体现在项目选择、资金(包括贷款)、进度要求、成果评估和商业化产业化等方面。

相应地,在教育体系上,要建立独立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3.在管理中区分科学管理和技术管理。

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应分别具有管理科技的不同职能,科技主管部门应分别设立科技两级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应该也是如此,只是地方政府管理中相应的科学领域会小一些。在社会管理方面,有自然科学基金会作为政府委托的科学研究的社会管理组织。相应地,在技术领域也应该成立类似的组织,受政府委托对一些技术标志给予支持,但管理模式当然应该与科学领域不同。

在技术管理上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已经单独列出了一类高新技术项目,但是高新技术和通用技术如何划分并不明确,而且来自一个大的领域,比如能源。信息、生物等。覆盖面广,所以很难把它们算作高科技。因此,在规划中体现为同一领域不仅出现在高技术中,也出现在一般技术中或按照其他标准。所以高科技的规格不要扩展太多,要在具体项目上确认,而不是在领域上确认,避免过多重复。

4.在政策上区分科学和技术。

科研经费应该由政府投入。在一些特殊领域,可能会有少量的社会支持。目前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应提高到科技经费总额的10%左右。应该保证科学家的待遇,同时停止科研单位的创收活动,让科学家安心工作。科学家在选择科学课题时应该有更多的自由。除少数大型项目外,一般不应与国家目标挂钩,减少项目检查频率,取消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特别是对个人的要求。

技术活动经费应主要由企业提供,政府对重点领域给予财政资助,同时在税收减免和财政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应该有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取消成果考核制度,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鼓励企业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掌握技术秘密。应明确政府资助项目的产业化要求,并根据市场效果确定政策优惠程度。

5.重视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恢复一批重点行业研究所从事行业性和* * *技术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要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建立有偿技术转让制度,国家设立专项技术发展基金,对基础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目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迫使中国改变发展方式,并再次强调依靠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这篇论文虽然只从一个问题出发,但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在中国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如果处理好科技关系,把科技和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推动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