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数字文化产业不同于以影视、新闻出版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产业,其所有产业链都强烈依赖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软硬件。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四个关键点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充足的核心硬件技术支持。

发展芯片技术是打造国内数字文化产业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尽快在核心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一方面,国家将芯片技术的发展纳入优先发展的支柱高技术产业,做好顶层设计,集中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瞄准技术前沿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长期努力获得知识产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决心。应从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层面入手,为芯片技术相关专业培养和储备足够的一流人才,这是发展芯片技术产业的根本。

另一方面,现有的芯片R&D和生产实体应与数字文化生产实体相结合,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制约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联合攻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产发展道路。

生产更多供需匹配的优质数字文化产品。

生产是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要在夯实以芯片研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硬件生产基础的同时,深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加大优质数字长视频内容的生产。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文化产品风起云涌,而长视频内容发展缓慢,这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以前中长视频发展比较慢,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带宽速度。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上的这些限制不再存在。另外,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优秀的长视频数量不够,类型也比较单一。因此,从构建国内循环格局的角度,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类数字文化产业主体加大中长视频内容的生产。一是建立国家数字文化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中长视频内容的生产支持。第二,做好中长视频内容生产的顶层设计,在注重类型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制作方实现多元化、多样化。要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宽创作渠道,让这些主流文化尽快引领中长视频内容。

最后,进一步规范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制作,用法律武器打击低俗、恶搞、虚假、泛娱乐,保证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数字文化产品提供一个顺畅稳定的传播平台。

快速、畅通、清晰、稳定的流通和传播渠道是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大循环格局的第二个重要逻辑环节。与传统文化产品不同,数字文化产品依赖于网络传播,网络速度和带宽直接影响相关产品的传播速度和质量。加速以5G技术为核心的新基础设施非常重要。

首先是大幅扩大5G基站建设。在推动5G商用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基站数量,最大程度地弥合城镇化中的数字文化鸿沟,为农村和偏远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产品传输终端,这也是拓宽传播路径、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群体的重要路径。

二是优化4K和8K超高清数字电视布局,让更多数字文化用户实现家庭影院和互动,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链显示终端升级,在全球率先打造家庭超高清美学,让中国屏幕亮起来。

三是加快VR、3D等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尽快实现VR、3D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化和超高清化,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观看VR视频和3D影像,获得更充分、更完美的沉浸式体验。

四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尽快实现家庭观看的云点播、云传输甚至云交互。

通过多种措施并举,为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打造全球最流畅、稳定、高清的信息传播平台,为产品传输和传播做好铺垫,实现数字文化产业。

着力培育强大的数字文化消费市场。

消费是构建国内数字文化产业循环模式的最后一个逻辑环节。一切生产、软硬件技术支持都是为了满足和扩大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增强人们的消费动能,就要不断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随着今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定向降费让利将进一步扩大人们对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一是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5G宽带接入成本,为农村人口、偏远地区群众和在校学生提供更多5G优惠套餐服务,最大限度培育和扩大数字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规模,做大做强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让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得起。

二是加快家用电视终端升级,扩大家用电视“以旧换新”政策补贴实施范围,逐步降低4K以上超高清电视价格,全面普及超高清电视及相关收视辅助设备。这也是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消费者的重要举措。

三是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消费补贴基金中增资,举办文化消费季惠民活动,有针对性地发放文化消费卡。以打折、积分等方式引导大众走进书店、影院;现有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

第四,开发更多、更先进、更具创意的数字文化产品体验馆,如VR影院、VR艺术体验馆、互动电影体验馆、3D在线知名景点游览馆等。,为高端客户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开辟数字文化产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数字文化产品消费时尚。

第五,加大数字文化产品特别是多媒体视频内容的人工智能同传系统开发力度,让深受国外观众喜爱的网络文学、网剧、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扬帆出海,延长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海外流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