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在浦东新区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我不要桥段简介,我要角色!
一、浦东的开发开放及其自身的产业演进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方面,1999年,浦东新区GDP达到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工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经济形式由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位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由以城郊农业为主、配套加工制造业的传统经济向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转变。
——产业结构由以二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二产三产并举的多元结构转变。
——浦东的功能辐射从上海的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中国其他地区、国际市场的互动。浦东开发进入了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同步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与“孤岛”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开放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在“依托浦西、东引西、东西联动”的政策指引下,浦东依托上海的产业基础,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调整,达到了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效果。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也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以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十年来,浦东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截至1999年末,浦东共有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5942家,投资总额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8家在浦东投资1818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投资6543.8+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浦东新区通过与外资嫁接,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打造了一批上海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和企业。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了全球分工体系,上海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升级。上海外贸出口总额从654.38+0.90年的531.7亿美元快速增长到654.38+0.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了3.5倍。从出口企业构成看,外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3.75%;“高爽”产品的含量也达到了近40%,这表明上海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迅速提高。
2.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上海作为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三次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加工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趋势不明显。因此,在把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体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科技先行”,两个方向是一致的。十年来,上海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升级,为上海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引领作用。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浦东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产业园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规模,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初显。随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功能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由于1999浦东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第一产业占浦东GDP的比重达到44.1%,推动第三产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从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来看,在调整期,十年间1.028个上海产业破产,1.5万人下岗。纺织、轻工、有色等传统行业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年均增长14.5%。这反映出浦东发展二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新增长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孵化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蓄水池。
3.庆祝科技发展趋势,促进高科技产业。
浦东机关报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开发区,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工业向高科技发展。近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建设了“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截至1999年底,张江园区共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生物医药为主的四大高新支柱产业相互依托,牵引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带还打通了国际国内市场“双渠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高层次企业R&D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作用,上海工业系统建立了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23个国家级,47个市级。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了国内领先产品,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工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从65438到0999,汽车、通信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六成,上海正在不断打造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上海产业布局合理化。
从上海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在市区,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和产品的配套和规模。根据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和“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富强,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定,即以市中心的内环线为界,在内环线以内主要发展城市工业,在内环线之间发展城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配套产业,在外环线以外主要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工业。到1998年,500多家工厂(车间)已迁出内环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为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空间。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政策的涟漪效应,促进上海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服务城市经济;另一方面,董卿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的“领头羊”,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使浦东崛起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反映了上海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新形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进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了及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将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建立以证券、期货、产权、人才、房地产等市场为一级的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为上海国企改革和混合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批老牌国企、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层次,成为上海建设工业新高地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改善了资本结构,实现了以多不良分子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变革;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开始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打造支柱产业生产集群。行业间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促进了行业的整体进步。同时,大量混合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据统计,近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近30%的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都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第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升级。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探索。在此,我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加强东西产业互动,明确上海产业结构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环,即第一环是浦东自己的产业空间,第二环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的产业空间,第三环是上海进入全国和全球的产业体系。在这三环中,关键是要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二环发展。总的来说,浦东自身的产业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的整体产业政策保持一致和协调。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要引导浦东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其综合实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信、电子、服务贸易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于浦东的开发是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的,因此需要加大对浦东自身产业中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差的传统工业企业的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档次,解决浦东浦西仍然存在的产业趋同问题。同时,加强浦东产业联动和产业政策的规划,为利用外资和产业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有融入国际产业的大格局。
由于中国的市场准入是最高的,它是对外开放的,它是第一个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结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浦东将继续发挥综合实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继续搞好直接利用外资,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高科技含量的重点产业和项目。同时,应及时研究国际融资的主要形式——间接利用外资,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引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的企业资产重组,增加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浦东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而且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为此,要借助浦东政策,积极推动1000多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推动入驻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设立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介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积极为上海培养各类“走出去”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商业、法律和规则。
第三,加强面向全国的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产业调整延伸的需要,要突出浦东服务工业长三角和全国的功能,完善“延伸外围、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上海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浦东和上海在世界经济中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完善以“机场、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的交通、通讯、信息枢纽港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建立钻石交易、黄金交易等新兴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面向市场经济的国家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积极发挥浦东的会展、咨询、旅游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改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国家浦东,上海企业成为国家企业。
第四,面对未来的产业竞争趋势,浦东将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尤其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和高加工程度之后,其产业结构应该向高技术演进,而高技术的持续工业化是关键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独特优势,率先将浦东从技术引进转变为技术创新,使浦东成为上海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推动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由战略性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要形成“内、外、民、小”四类科技创新机构集聚的局面,全面打造“科技浦东”的概念。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设立R&D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区域性R&D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的R&D机构;创造条件,让民营科技企业以合伙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在浦东创业,形成一批有哑铃、有脑子的科技型企业。
为了给上述科技创新力量提供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R&D创新、孵化创业、辐射转化、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