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职业精神和“工匠文化”
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与市场的结构和性质有关。培养工匠精神,表面上只需要培养工匠,但从社会层面来说,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企业生产会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粘性,而不是仅仅热衷于追求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当产权受到保护时,模仿其他产品的成本会增加;如果产权得到保护,这个产品的利润也就有了相应的保障,不用担心别人的模仿和抄袭。对于工匠本身来说,产品技术的提升本身就包含了知识和经验。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增加工匠们精心制作、精益求精的积极性:一方面会带来实际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其次,市场竞争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没有市场的竞争,企业只会专注于自己的生产,而不顾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工匠精神自然无从谈起;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为消费者生产,不断加快产品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工艺创新,工匠精神就会体现出来。
除了市场和社会因素,如何培养企业内部的“工匠精神”?
首先要培养产品的集中度。如果一个企业热衷于生产大众化的产品,就不可能提高某个产品生产的技术,也不可能在企业内部培养工匠精神。要提高企业对产品的专注度,企业家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通过产品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
比如德国的Kern Liebers公司就是百年老店。120多年来,公司一直围绕弹簧领域深度发展,而不是盲目跨界发展。几年前,中国的汽车塑料部件市场增长迅速。有员工提出做塑料件,公司老板说自己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坚决不碰。得益于长期的专注和积累,克恩利伯斯现已在多个弹簧零部件细分市场位居前列,汽车安全带卷簧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0%,发动机弹簧成为博世、舍弗勒等跨国公司的核心供应商。该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30%。最近还为中国高铁电力接触网开发了弹簧产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其次,要留人。如果企业不断更换员工,很难培养工匠精神。工匠专注于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他们的工艺改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他们需要有兴趣长期支持和完善产品和流程。一方面,留住人,提高待遇,比生产生活环境和企业营造的文化更重要。环境适宜,即使收入较低,员工也愿意留下来,努力提高产品技术。
第三,在产品贡献方面,必须有过程的可见性。如果企业只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就会造成,一方面企业过分追求产品升级而忽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产品技术的提升也很难体现在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上。产品被消费者认可,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妙的技术上。只有产品技术的贡献显现出来,工匠的贡献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他们的收入提升才有真正的基础。
最后,要让匠人有职业感,需要匠人与消费者保持联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匠人的职业感来源于企业的认可,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对于匠人来说,消费者的认可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方向。没有前进的方向,一个人很难专注于事业本身和技能的提升。工匠通过与消费者的接触,真正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从而在技术上改进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作者邓先平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