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第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要着力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以净化网吧、互联网和网络游戏为重点,加大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动适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青少年网站和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措施,进一步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回应人们困惑的社会和生活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深入推进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
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加快形成高效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努力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性质和功能混淆的问题。全国重点艺术院校和院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文化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第四,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重点是加强城市社区、村庄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向城市基层和农村延伸。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读书、看戏、看电视、看电影的问题。要确保2008年广大农村地区能够免费接收和收看包括中央和省级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到2010,乡镇有文化站,1月全国行政村每个村放一部电影。20多个通电的自然村将通上广播电视,全国将建成20万个农家书屋。全国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在两年内全部免费开放。
第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抓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出口支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完善各类文化市场特别是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第六,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本着对历史、对民族、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在城乡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址、建筑、街区和地方建筑的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群众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展。积极探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明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胸怀,勇于并善于吸收和融合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合作,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构建文化营销网络,努力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通过对外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搭建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reference/2008 gzbg/content _ 924073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