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改革?
(2)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商业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文艺团体总数已达228个,比2065年增加106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演艺领域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演艺龙头企业逐步形成。
目前,全国30家省级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已全部转制。截至2009年7月,中国580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308家完成或改善了转型。全国数以千计的商业报刊已经转型。据悉,到2011年底,所有非政治类报刊将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3)2009年,天津、内蒙古、宁夏等16国有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改制改革,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集团化、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影、上影、常颖、西影、鄂影、朱颖等老牌集团公司一起,组成了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集团军。
(4)中央芭蕾舞团采取全职聘任制和年薪制,对做出突出贡献、能力优秀者给予不同级别的“优秀表现奖”和“长期服务奖”,大大增强了剧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更好/以前/一个姓氏
上海交响乐团探索实行董事会制度,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艺术总监聘任制,为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导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5)我国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之间存在特殊情况。这主要是指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昆曲、京剧等重点保护剧种,以及交响乐、芭蕾舞等需要在市场中逐步培育的高雅艺术。对这类艺术团,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既能与当代高科技紧密结合,又对“增量”资金有巨大需求,需要规模经营,才能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现代文化产业需要并且容易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因此,文化专家认为,下一步企业转制将是股份制改革。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核心企业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5438+10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发展行业主板IPO第一股。万鑫传媒本次发行1.1亿股,募集资金近1.3亿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6543.8+06亿元,成为中国第二大文化企业。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文化企业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即万鑫传媒的前身,于2006年底在全国文化企业中率先提出了股份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整体改制上市的“三步一步”战略。
“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结束,而只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志敏踌躇满志。
(7)深圳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把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复合型新兴产业,融合科技、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高科技实力强、金融业发达、旅游业繁荣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高科技给深圳的文化产业插上了翅膀。高科技土壤上孕育的“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路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让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生动的形式、更广泛的受众进行传播,抢占了经济的制高点。腾讯、华强等高成长性文化科技企业,依托高科技,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在金融海啸中迅速崛起,逆风而飞。
与此同时,“文化+旅游”日益蓬勃发展,“文化+金融”优势凸显。深圳文化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市场先行者。
"深圳的“科技文化”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颇具特色."中共改革办宣传部部长张小虎表示,新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极大提升了深圳高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引领,经济繁荣需要文化支撑,社会发展依靠文化进步。“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深圳文化产业的辉煌,其经验和道路值得推广和学习。”
核心视图
(1)文化系统内部,要积极推进演艺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支持民营院团发展,民营院团将成为基层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教育的戴老师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不仅“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改革,其他“公益性文化单位”也要通过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改变内部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2)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解决。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突出,缺乏活力和动力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中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坚持以人为本,不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受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因此,钟毅教育教师代斌认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商业性文化产业的性质混淆,事业和企业的功能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的弊端。一方面要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来发展商业性文化产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商业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坚持双轮驱动、齐飞两翼,既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能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4)国际上,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代斌先生认为,未来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交流和相遇将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和复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朝阳产业,着力文化建设,抢占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传播的主导权;振兴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镌刻着文化发展的烙印。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项涉及全局的深刻变革,意义重大。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