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人才建设,要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围绕“准”字,做好人才学习。人要先认识人,而认识人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人。评价和识别文化人才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素养写作,关键是围绕“准”字,通过全面、客观、科学的考察评价,真正识别和认定文化人才。同时,要搭建人才选拔平台,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加快全市文化艺术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开门评文化人才,鼓励各方广泛参与,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人才的日常德行和工作业绩,真正做到识人识才,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障。
第二,围绕“精”字,做好育人工作。人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后续成长。为此,一方面要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实施文化人才素养提升计划,依托市内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策划管理人才,注重将新媒体业态人才和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同时,要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展文化项目指导、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创作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展览策划等人才。通过建立“智库”和顾问委员会,选拔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担任文化发展顾问。按照人才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以岗位聘用、项目聘任、特邀嘉宾、兼职挂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激发各类优秀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围绕“爱”字,做好留人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用心呵护人才,是凝聚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保证。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文化人才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建立以德、能、绩为导向的文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模式。要建立对优秀贡献者和重大文化成果授予荣誉和奖励制度,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在评定职称、参加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通过营造尊重人才、见思奇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允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从优、前程无忧的生活环境,公平、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为他们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