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1.新形势下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出现,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领导者就要迅速认识到采购在生产和销售中的重要价值,国际贸易需要实现从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
采购成本作为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一般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即采购入库前发生的一切合理费用均计入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手续费等。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改变旧的采购观念和做法,建立新的供需关系和采购业务模式,尽一切努力改善影响采购成本的人员素质、采购流程、采购技术、库存管理等问题。
二、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轻视,采购人员不专业
在大多数制造企业中,采购岗位一般不是熟悉采购专业的专职人员,领导一般会安排自己信任的人去做。一些采购人员以权谋私、吃回扣的现象比较普遍,采购的原材料质量难以保证。质量低劣价格高的产品一旦买回,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质检不过关,影响产品销售,失去客户,进而失去市场。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内控功能薄弱,导致采购腐败事件层出不穷。
(二)采购程序不合理
企业在采购前未对常用、量大价高的生产主材进行市场调研、质量评估、信用评价和现场调研,导致与采购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信息不准确。如果他们直接购买,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成本。部分企业虽然完成了前期调研,但由于相关采购流程无法紧密跟进,生产急需的原材料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影响了生产进度,等待工作和材料的过程也导致采购成本增加。
(三)采购技术落后
传统上直接去市场比较,小批量直接买,大批量直接确定供应商发货,是盲目和草率的。有的只是和以前的熟人合作,和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同质量的产品没有区别。这些都是片面采购,采购技术比较落后。
三、采购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领导重视,制度约束,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企业领导要在本单位树立重视采购的意识,然后从内部控制和采购制度入手,根据办公和生产的规定,规范原材料的采购和计划的申请、审核人员的审批权限、采购流程、内部相关审核部门的职责和关系、各种物资的采购方式、报价和审批表格,要求采购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相互监督和制约,使每个采购环节公开透明,同时在加强采购的基础上保证。
对于采购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一些跨国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绩效考核:跨国公司交替运行两套指标体系,即业务指标体系和个人素质指标体系。具体来说,业务指标体系包括:采购质量提高了吗?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增值?采购是否有效支持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提高了吗?这些指标很硬,很难粉饰,所以这种评价是残酷的,只搞人际关系没有业绩的人很快就会被淘汰。
(2)制度约束:只有在有邀请机会的情况下才能参加供应商的宴会,出差的发票上必须注明费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优化采购流程,规范操作程序。
作为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的初选,质量和技术部门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进行评估,内控部门确定其资质,价格由审计部门控制,会计核算和付款结算由财务部门监督。确定这些流程后,采购部会对原材料进行运输,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相关管理人员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控制点,相互监督,密切配合。
(3)建立信息供应商平台,优化采购技术。
厂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 * *和* * *,频繁更换会给双方带来相应的成本增加。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前期市场调研费用,还可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交货的及时性。
企业内控部门应建立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从长期合作单位近三年的经营业绩、不良记录、相关合作单位等方面考察供应商的经营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并按采购原材料的分类为其建立长期档案,以便在准入的供应商档案中选择几家公司进行招标采购,签订固定期限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合同。这样既能节省大量前期市场调研成本,又能保证市场价格波动时供应商不会临时提价,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
(4)集中采购
企业可将采购的原材料按用途分为以下几类:大宗采购、小批量采购、办公用品、生产主材和辅料,在相关供应商企业中选择3-5家公司进行采购询价。供应商不仅要明确写明产品总价、供货周期、付款方式、质量承诺等与所供产品相关的说明事项,还要提供特殊产品的授权、产品质量证明、单位营业执照等。
所有材料收集完毕后,将召开集中采购询价结果研讨会。通过比较相关资质和样品质量,最终确定1-2家集中采购供应商。这样既能使供应商在价格谈判中做出一定让步,又能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将小订单聚集成大订单,获得采购规模优势,摆脱代理商的中转成本,直接与厂家进行交易,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大大降低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