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一体化是什么

世行最新报告谈东亚一体化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东亚国家一方面继续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要适应中国作为世界和地区贸易大国的崛起,他们面临着保持收入增长和减贫的严峻挑战。但是,即使他们就新的东亚竞争中必要调整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决策时,东亚各国政府也面临着确保在各国之间和国内更均衡地分享地区和全球贸易收益的根本性挑战。

世界银行最新东亚贸易研究报告指出,只有采取行动通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正式的经济合作,与坚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才有可能应对这些挑战。近日在新加坡发布的《东亚一体化:***享增长的贸易政策》研究报告敦促通过一个东亚的一体化地区贸易战略-一种更加开放和均衡的战略-来完成这个正在显现的复杂议程。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副行长孔杰忠说:“东亚地区的发展议程和贸易议程日益交叉在一起,前者以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为中心,而后者则以市场准入和竞争力为中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要确保对其认真管理以使贫困国家和国内的贫困人口能够广泛分享其成果”。

鉴于对多哈发展议程和一系列地区和双边安排的谈判立场正在形成之中,孔杰忠强调指出各国立即行动起来的重要性:“这里涉及很大的利害关系。据估计,如果东亚各国实行了这份研究报告里讨论的政策,特别是农业、服务业、物流和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政策,那么在10年内年收益就有可能达到3千亿美元左右或GDP的10%。如果达成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协定,收益会更大。如果实现适当的***享,就意味着会有5千多万贫困人口(日生活费低于2美元)脱贫。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辩论和学术讨论走向现实世界的谈判和具体的政策”。

《东亚一体化》报告敦促政策制定者在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在地区和双边协议中,在全球谈判立场中把眼界扩大,超越贸易政策的技术方面去强调发展成果及其与社会稳定的联系。

研究报告建议,国家必须在三个层面上运作:在国际层面,他们可以影响多边谈判,须特别注意标准化以及支农产业和服务业的自由化。在地区层面,他们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以促进形成地区生产网络,扩大一体化并为农业和其他敏感部门获益创造空间。在国家层面,他们需要有一个更为综合的政策做法,采取一种涉及物流、环保、劳工标准、减贫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具有连贯性的发展战略。

世界银行东亚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报告编辑之一霍米·卡拉思说:“在东亚地区实行一种‘为发展而贸易’的战略是必要的,但不容易。为发展而贸易意味着超越强调保护特定分支行业的狭隘的商业利益,它牵涉到经济变革,时间正值政策制定者忙于进行重大的金融和企业结构重组,修复负担过重的社会安全网,应付来自中国的挑战,面对更多不同的声音和争权夺利的利益集团,适应往往是恶性的全球经济周期。而且,由于稳定被视作恢复投资者信心和高增长的关键,因此对进一步改革出现抵制并不令人惊讶”。

尽管如此,他说,变革是必要的。虽然东亚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提高-目前约为19%-带来了相应的福利改善和贫困减少,但是贸易与发展成果之间的联系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明显差异。“在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国内不平等现象增加,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发达经济体与老挝、柬埔寨等最贫困的经济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已日益成为希望实现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地区协定和以减贫战略为基础的国家配套政策来解决。在东亚的政策论证中必须更直接地引用关于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不同社会群体的经验证据。例如,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整体效应是十分积极的,但却有可能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少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下降。

卡拉思博士说:“贫困的生产者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处于劣势,而且往往政治上无权,当他们的利益与更为强大的群体发生冲突时,他们通常是受损的一方。政策制定者需要设计一套措施使贫困人群能够利用更多的贸易机会。例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在开放贸易的同时能够改进羊绒的质量,属于东亚最贫困群体的蒙古牧民的收入就有可能提高20%。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措施,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只会导致破坏性的过渡放牧”。

东亚国家可以通过采取地区行动获得很多收益。世行高级顾问、报告编辑之一凯丝·克鲁姆说:“研究显示,如果新的协定解决的问题恰当,实际收益可能来自亚洲新的地区主义。采取降低商务成本的政策措施,比如通过物流和会计等竞争性的生产服务,以及降低跨国商务运作和贸易的成本,比如通过高效率的海关、无纸清关、电子化处理、安全措施等,都能带来更加活跃的地区贸易和投资。但是关键的原则必须是简化的原则:在没有一个***同态度的情况下,过多的国际协定只能给企业增加繁重的管理成本”。

克鲁姆最后说:东亚国家要向前进,就须考虑研究报告提出的供各国参考的七点议程(见附件)。

附件:东亚一体化:***享增长的贸易政策议程政策建议

为了对各国确定各个领域的优先重点给予指导,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议:

1. 扩大协议范围,将服务业纳入。几项国际研究都显示,实行服务业自由化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在这个领域东亚滞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随着中国成为低工资、高效率的制造业中心,其他东亚国家将会发现很难再以工资为基础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而必须依靠改善生产服务和减少腐败来提高竞争力。

2. 调整农产品贸易政策。 中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态度为东亚地区获取较大收益提供了空间,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可以通过拟议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获益。中国将成为很多东盟国家生产的农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对于向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东亚国家需要改进实验室工作并谈判相互承认协定,加强他们达到环境卫生和植物卫生标准的能力。富裕国家则需要减少农产品加工中的多阶段征收关税。

3. 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 某些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可能会受到中国产量增加和出口扩大的严重影响。东亚地区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将有能力从服装生产转向附加值更高的行业,现有的经常帐户顺差意味着国际收支调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而其他国家必须通过根据提高总体竞争力计划发展新企业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4. 改进物流管理。 物流在决定贸易总量和确保发展成果扩展到沿海以外其他地区两个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开放和准入程度较低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提高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建立物流系统是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除了促进建立一个适当的运输组合模式,还需要采取配套的体制措施为边远地区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并为市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政府还需要改善监管环境,简化处理跨国贸易的官僚程序。

5. 建立知识产权政策框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但并非灵丹妙药,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包括技能投入和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经营环境)相配合。东亚地区几个最先进的国家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如果能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化竞争政策,就有希望激发技术进步。加强版权法及其执行会为国内软件行业以及艺术和音乐行业带来较多收益。至于传统知识,要想在保护其所有权或者将传统知识问题与世贸组织协议或其他研发管理机制联系起来方面取得进展,就需要先理顺一些重要的观念和实际问题。

6. 重新考虑环境和核心劳工标准。东亚没有证据支持关于改进环境和劳工标准会对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不公平影响的观点。与此相反,有证据表明东亚国家能够在对出口和吸引投资无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很多东亚国家对从更广泛的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的激烈抵制可能是误导。

7. 确保贫困人口获益。 对全球化使动荡加剧的担心可能是误导。东亚地区有证据显示扩大贸易开放并不会使工人更易受到伤害;扩大开放实际上稳定了各个技术范畴的工资收入和就业。要想保证各国的贫困人口从开放中获益,还需要制定政策支持工人的地区和职业流动,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减少运输和营销成本以提高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农产品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