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大飞机计划不可能实现?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中国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大飞机研制等16重大科技项目将在2007年得到实质性推进,若干重大项目将在年内正式启动。这将成为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一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简单对比GDP,做8亿条裤子和做1架飞机是一样的。但是富国造飞机,穷国造裤子。就算做1000亿条裤子也不如造一架飞机。中国离不开自己的大飞机产业。这样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但热情不能代替现实。在我们即将启动大飞机产业之前,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依靠什么样的体系来发展我们的大飞机?
中国自然科学奖连续四年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连续六年空缺。这说明国内科研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和重大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科技管理体制十分传统,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和明显的官僚主义色彩。科研机构中的普通管理人员,理应为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却往往能领导和指挥专家。与这种体制相适应,大量的科研机构仍然属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单位的性质。如果依靠现行体制来发展我们的大飞机,就意味着主要依靠国有单位和国有企业来完成自主创新。
现在有一种思想,认为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就可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完成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确实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现在我们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如果继续用这种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就不会快速提高,科学技术就不会有大的突破。如果仍然沿用旧的制度,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和官僚制度的扭曲,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不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吗?的确,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都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的,但它们的大部分实际工作都是由私营企业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很容易市场化,转化为民用。因此,美国人可以从登月计划中获得3000多项专利,最终在中国掀起科技革命,并依靠从太空计划中获得的技术为美国经济增加2万亿美元的收入。
所以制造大飞机也需要民营企业的参与,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不能被国有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垄断。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会有出路。国家无所不包的发展科技的必然结果是个人的创造力被压制和抹杀。只有在私人无法解决的基础研究领域,国家才需要采取行动。在科技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只有国家搭建起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我们才能早日登上国内的大飞机,早日实现自主创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