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第一夜在哪里?
作为疾病的结果,死亡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只有少数人因为生命的自然终止而“老死”(根据比较生物学研究,人类的自然寿命约为140-160岁),绝大多数人类都是死于疾病。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重要器官(如脑、心、肝、双肾、肺、肾上腺)发生了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②由于长期疾病,如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无法维持各系统的正常功能。(3)重要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损伤,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过去,人们习惯于将呼吸和心脏功能的永久停止视为死亡的标志。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心肺复苏的普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冲击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全脑功能停止、自主呼吸停止后,仍能通过人工呼吸等措施维持一定时间的全身血液循环和除脑以外的各器官功能活动。这就是“活体,死脑”的反常现象。众所周知,大脑是身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器官。一旦大脑的功能永久停止,个体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这就提出了更新“死亡”概念的问题。“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医学界判断12小时的脑干死亡为死亡,因为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目前无法移植。
脑死亡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停止称为脑死亡。包括:
(1)大脑功能的停止:除了运动和感觉之外,思维、感觉等精神活动功能,即意识也永久丧失。脑电波消失。如果脑干功能还存在,有自主呼吸,那就不能叫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人状态”。
(2)脑干功能障碍:脑干有网状结构、脑核、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结构。因此,脑干功能的丧失意味着上述结构的功能停止。网状功能丧失导致昏迷,脑神经功能丧失导致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消失。当延髓功能停止时,自主呼吸停止,血压急剧下降,直至脑死亡。
二、脑死亡的判断
目前判断脑死亡的标准还没有统一,大多是根据意识、呼吸、反射、脑电图等方面来判断。现将部分国家或地区制定的脑死亡诊断标准总结如下,以供参考(表16-1)。
表16-1脑死亡诊断标准对比
标准瑞典,意大利,墨西哥,英国和美国联合调查中国,台北,日本厚生省,脑死亡研讨会
年份1972 1975 1976 1977 1977 1984 1985。
深度昏迷0 0 0 0 0 0 0
没有呼吸0 0 0 0 0 0 0
瞳孔散瞳00000000
脑干反射缺失00000000
脊髓反射丧失× 0 0 0 0 0 0
足底反射消失0 000×××××
脑电波是平的0 0 0 0 × 0 × 0。
脑循环消失0×××××××××××××××××××××××××××××××××××××××××××××××××年×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低血压
时间(分钟)25 12 24 24 6 4 6
条件(1) (2) (3) (4) (5) (6) (7)
(1)~(7):
(1)原因很清楚。除了药物中毒。
(2)在4小时内记录3次脑电波,每次30分钟。
(3)体温过低及服用溴化物、巴比妥酸盐、酒精等。
(4)原因很清楚。抑制剂,肌肉松弛剂,低体温,除了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5)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6)病因诊断明确。不可逆的大脑器官损伤。除了代谢紊乱,药物中毒和体温过低。
(7)对器质性脑损伤进行相应处理。6岁以下儿童,急性药物中毒,体温过低,代谢和内分泌紊乱除外。
死亡类型和绰号的来源
由于“死”字的禁忌,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人的死亡。据研究,有200多种不同的说法。
*天子之死:崩,又称“驾崩”或“山崩”;一个封臣或皇后的死亡:死亡(或死亡,死亡);医生死了:一颗棋子;死;不是鲁;庶人的死就是死。(据《礼记》?《曲礼下》)还有,唐制中,凡三品以上者,称为“齐”,五品以上者,称为“卒”,从六品到平民,称为“卒”。
*民间说法:去世了,去世了,去世了,走了,回家了,回去了,走了,睡了,先走了,老了,成了老头,死了,永远去西方,苏州卖鸭蛋,老了。
*雅名:过世、圆寂、辞世、百年后死(男)、寿终正寝(女)、成为过去式、唉、死、死、安眠、安息、死(佛语,指另一个世界的生命)、驾鹤西行。
*未成年人死亡:死亡、过早死亡、短暂休息、过早死亡、哀悼、服丧、过早死亡(过早死亡)、死亡、死亡、遗弃、服丧、服丧、过早死亡。
*心爱的人死了(褒义词):死,死,久死,猝死。
*讨厌死的人(贬义词):挂电话,拿个便当,死(方言),死,回家,西死,死,死,吹蜡烛,冷死,死,站起来。
*僧尼死:死、涅槃、禅定。
*道教死亡:羽化、永生和解脱
*天主教或基督教:把自己的劳动释放给主,把自己的灵魂归还给天国,升上天国,与主安息,被主呼召。
*中国穆斯林呼唤死亡:回归真实。
*美人死:香消玉殒,美人羡慕,美人倒霉。
*自杀:弃世、自杀、自尽、厌世、触槐树(春秋时,不忍奉晋灵公之命杀赵盾,击槐树自杀)、民自杀、专上吊、自尽等。
*自然死亡:生命终结,不朽,百岁,老年,死亡,久死,久死,回房,回春,去,去,死,死,死。
非正常死亡:死亡、死亡、痛苦、死亡、猝死、死亡、殉难、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猝死。
*在非生物或非生长场所死亡:游客死亡
光荣的死亡:牺牲、垂死、垂死、殉道、殉道、牺牲、光荣、死亡等。
*形象说法:遇见马克思,遇见祖先,移民。
*更婉转,说的是:风逝,天才嫉妒,因维沃沉沦,驾回瑶池,声满,师者永生,义者义,身死。
*其他:Mi、Mi、Mi、Mi等
*睡眠:《太平广记》(卷九)郑蛟:“墓中有言:‘云下何不有百岁老人,长眠千古?’"
人的死亡定义是大脑坏死,但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并不会随着脑细胞的死亡而死亡。脑细胞死亡后,仍可存活一段时间,根据保存方法不同,其存活期差异显著。
角膜:在组织培养液中可保存长达3至4个月,在冷冻状态下可保存长达6至12个月。肝脏:一般注射电解溶液后可保存2至8小时,在此期间可进行移植。最近也有保存16小时移植成功的例子。
血液:美国红十字会可以在冷冻状态下保存3周。超过3周的血液一般用于研究。
骨髓:可在零下50℃保存6至12个月。
心脏:将电解溶液注入活体心脏血管可存活4小时。据说实际保存时间可以延长,因为动物心脏已经在24小时后移植成功。
肾脏:有两种保存方法。一种是将肾脏与人体分离,立即放入冷盐复合电解质溶液中冷却,使其保存18小时;二是“脉动局部灌注法”,即将含氧冷液注入肾脏快速降温,可保存72小时。
精液:目前用冷冻状态保存13年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已经成功。据说精液的实际保存时间可以延长,因为用冷冻25年的动物精液受孕后代是有效的。
细胞: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成分不同,寿命也不同。血小板和白细胞可分别存活4天和9天,皮肤细胞可存活20天,红细胞可存活120天。肌肉和神经细胞的寿命和人一样。
死亡的法律效果:
作为自然人,权利义务消灭,发生财产继承关系。但也有例外。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死者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享有保护。例如版权的保护。
死亡的三个阶段:
濒死期:主要特征是脑干以上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表现为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迟钝或减弱,呼吸循环功能逐渐减弱。
临床死亡期:主要特点是延髓处于深度凹陷和功能丧失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后两者被认为是临床死亡的征兆。
生物死亡:是死亡的最后阶段。在此期间,所有重要器官的代谢相继停止,发生不可逆的代谢。整个有机体不能复活。
摘要
灵魂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组成的有机体所产生的各种生命现象。它是根据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本身的新陈代谢而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灵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魂,它既可以附着在人体上,也可以在死后离开人体。灵魂医学的基本定律——生物灵魂三定律(即灵魂出场定律、灵魂等级定律、灵魂效果定律)可以得到完美科学的诠释。
以下是过去对灵魂的解释...(仅供参考)
它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因素,可以支配人类的感知和活动。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推测两万五千年到五万年前的人类已经有了灵魂的概念,或者说灵魂死后继续活着的概念。但是,一般来说,原始人单纯朴素的灵魂观念往往包含着强烈的物质性格。直到宗教和哲学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灵魂的概念才开始趋向于非物质的‘精神统一’。例如,一些宗教和哲学认为,灵魂可以在身体死亡后单独存在,然后将其视为不朽的精神实体。
虽然盖承认灵魂的存在,许多宗教、哲学、社会学都主张灵魂的存在,但在性恶论及其特征、起源、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声称它是精神或心灵的代名词,如灵魂生命(soul-life)这个词,它几乎与精神生命和心灵生命相同。那些鼓吹灵魂论的人,如果谈身心关系,都是基于二元论。从灵体和语用关系来看,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现代哲学出现了现象学、实在论、唯物主义等理论,普遍反对灵魂的存在,否认灵魂是实在的。
佛教不讲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等。因为石尊没有回答灵魂和肉体的异同(即没有记载),也就是否定了灵魂和肉体可以完全一分为二的观点。佛教从修行的主体出发,重视心的存在;这种本体论完全建立在心物关系的基础上,并不把一个看成是不死的实体,把一个看成是生灭的幻象,而是认为心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然而,当轮回说被佛教采纳后,关于轮回主体的问题引起了佛教史上的大辩论,如南北朝时期的“神仙不死之辩”。于是,轮回的主体呈现出一种类似灵魂的色彩。
在基督教教义中,精神和灵魂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在旧约中,希伯来语的精神是R?Wach含义广泛,可表示呼吸、空气、风或力量。也指方向或方面(侧面,翻译为“方”或“面”)。简单地说,精神主宰主要是指生命的非物质本质,包括:
(a)精神世界中没有血肉的东西,如神、天使、魔鬼或恶灵。
(b)有血有肉的人的非物质要素是精神或精神生活。
(c)一个人内在精神品格或性格的心理和情感表达,所以spirit也翻译为“愤怒”;勇气(也就是胆量)。
在《新约全书》中,希腊单词spirit是pneuma,也指风或呼吸)【希腊语pne?它的意思是呼气或吹气],也指像风一样无形的、非物质的、有能力的“精神”。精神是人的生命能量或生命原理,所以“是精神使人活着”。就像风是眼睛看不见的,它的存在可以通过它的表现(风和草)来知道;同样,虽然精神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它的存在也可以通过人类内在精神生活的各种外在表现来证明。而人有灵性的最大证据,就是人能进入灵性世界,与灵沟通。所以圣经上说,神是灵,只有在灵里,人才能真正敬拜神,向神祷告。信徒与神的交通也必须通过人的灵与神的灵的交通。
因为灵魂经常被误解,所以有很多困惑。在旧约中,希伯来语的灵魂是nephesh,来自n?Phash(呼吸)。灵魂的含义很广,一般指:
(一)“内在的自我”:(1+0)对于人来说,在这个非物质的层面上,灵魂(本版翻译为“心”)有感情吗?比如会有对食物的渴望,会有悲伤,会有悲伤,会有爱;但灵魂也有思想或意志?比如我会知道,我会想念,我会说(话)。(2)对上帝而言,“我的灵魂”是“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说到神的“灵魂”(nephesh),一般包括神的爱、圣洁、愤怒、信实(Colin Brown)。
(b)活生生的生命,包括动物;
活着的“人”。
在《新约》中,希腊语中的灵魂是psuchê,也意味着呼吸。从广义上讲,这个词的用法与旧约圣经中的用法相同,可以指:
(a)内在的非物质和无形的自我;(1)对于人来说,这个非物质层面就是情感(日文版译为“心”)、思想和意志(日文版译为“意”)。简单来说,灵魂可以指整个人格。(2)对上帝来说,当上帝提到“我的灵魂”(NIV“心”)时,是另一种表达“我”的方式。
(b)物理生命或生命,包括动物;
活着的“人”。
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人只有肉体和灵魂两部分,因为精神和灵魂是一样的,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一般来说,精神和灵魂都属于内在的非物质层面,但它们是可以区分的,并不完全相同。一个人的“灵”、“魂”、“身”,一个完整的人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所以灵和魂是不同的部分。另外,精神和灵魂的含义虽然很接近,联系很紧密,但还是要分开。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灵体和肉体的区别:
(一)身体)——是世界——意识的“物质世界”。
身体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
(二)灵魂)——对“自我或自我”的自我意识。
灵魂是指心灵或情感的层面,起着理智或情感的作用。通过灵魂,人们可以感受、思考和理解,并有意愿做出决定。
(c)精神)——是对“上帝或精神世界”(God——意识)的感知。
精神是与上帝或精神世界沟通的层次。人是有灵性的,所以可以和精神世界交流,可以祈祷和崇拜上帝,可以思考人死后的灵魂。
William e. Vine)指出:“一般来说,精神是较高级的元素,而灵魂是较低级的。精神可以说是上帝赋予的生命原则,而灵魂则是个体中由此产生的生命,而身体则是精神和灵魂在其中活动的物质有机体或有机体。”
灵魂存在于许多宗教思想中,是指人的超自然和非物质成分。很多宗教认为,灵魂生活在人或其他肉体中,并支配着人或其他肉体,也可以独立于这些肉体而存在。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现代科学没有发现灵魂存在的任何证据。
[编辑此段]宗教的灵魂观
灵魂的宗教意义;
灵魂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不同的宗教对人死后灵魂的去向有不同的解释:
人死后,灵魂会消失;
死后永生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复活,比如古埃及。
死后的生命,相信死后会再次轮回,进入新的人或生物,比如印度教和佛教。
面对上天的审判。
灵魂来自全能的上帝。在人类的原始宗教中,灵魂的本质是力量。权力、灵魂和生命是可以互换的概念。这些力量被认为存在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包括植物)的生活中。
以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为例。他们把灵魂分为内在灵魂和外在灵魂。内在的灵魂是整个身体(即物质部分);外在的灵魂是可以离开肉体的部分。外在的灵魂会离开肉体,停留在图腾上(也就是生物肉体替身)。
中国人认为灵魂可以分为两部分:灵魂和精神。魂主神,神主形,有“三魂七魄”之说。传统上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惊吓时,灵魂可能会离开身体,如果处理不当,这个人就会走向死亡。因此,当有人被吓得昏迷时,人们会举行一种特殊的“招魂”仪式,意图使昏迷的人复活。
佛教的灵魂观
佛教基本上否认灵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否认灵魂的存在,因果关系与记忆有关,与灵魂无关。佛教各派对灵魂有不同的看法。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人非常重视神仙,这使中国佛教发展了灵魂的概念。在通俗佛教的葬礼上,人们通常会念经引死者早日到极乐西方,这显然是一种肯定灵魂观念的方式。
道士申远说
除了灵魂论,中国道教的许多流派都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具有意识的特殊物质,称为“申远”和“内丹”。这种元神可以分为阴阳,通过修炼使人成为纯阳,从而控制灵魂进出身体。他们称之为“申远出窍”。
基督教灵魂理论
原始基督教把灵魂分为“灵”(希腊pneuma)和“魂”(希腊psyche):“魂”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一切生物都有;精神(也就是生命力)来自天堂,只有人类才有。所以西方人有“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圣经》原文中的“灵魂”一词(即希伯来语nephesh和希腊语psyche)表明身体和“灵魂”没有区别,描述“灵魂”会死亡。
传统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最终会去天堂或地狱。受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在当今普遍的基督教信仰中,人被分为两部分——灵魂和肉体,两者一出生就不可分割。根据圣经,一个死去的信徒的身体会改变,就像被荣耀的耶稣一样。
中世纪流传最广的观点是,灵魂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为每一个新的肉体创造一个灵魂。这个想法得到了改革宗传统和加尔文主义的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的灵魂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这种观点被一些基督教教父和天主教派别所接受。
古希腊哲学的灵魂理论
在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纯洁的,不可分解的,具有生命性和自发性,是灵性的,理性的,纯洁的。因为他追求世界的欲望,所以他落到地上,被封闭在身体里,这注定要经历一个净化的阶段,灵魂会转世。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都是描述灵魂的。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曾在著作中把灵魂和心理学放在一起讨论。亚里士多德把《论灵魂》归为“第二哲学”的范畴。关于灵魂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只是物质,灵魂是实体。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具有理智、感觉和营养的功能。
伊斯兰教的灵魂观
伊斯兰教的灵魂观是以《古兰经》为基础的。灵魂的意义与“呼吸”和“风”有关。灵魂是在肉体被创造出来之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但灵魂是永恒的。人死了,灵魂会与肉体分离;在复活的时候,灵魂和肉体会重新结合。
伊斯兰教的灵魂观包括传统、神学、哲学和神秘主义四种观点。
[编辑本段]现代科学的灵魂否定论
现代科学认为没有灵魂存在的证据。人死后,生命消失,身体逐渐分解,没有留下任何非物质的存在。这种观点不同于信仰,而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从已知的死者身上收集到任何可以被人或仪器感知的无可争议的信息。
实验案例
在调查了许多濒死体验的临床案例后,一些科学家将灵魂定义为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场。
邓肯·麦克杜格尔(Duncan MacDougall)博士将有濒死体验的人放在一个秤上,然后测量他们死后的体重变化,发现有些人死后立即体重减轻了265,438+0克。他们认为这个重量是灵魂的大概重量,以能量的形式离开身体。但后来,更多类似的实验表明,人死后体重并没有立即减轻;这个实验是由测量误差引起的。
山姆·帕尼尔在天花板下放了一块木板,在天花板和木板上放了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知道物体是什么,其他人不知道),灵魂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
萨姆用垂死的病人做实验,其中7个病人在醒来后能够说出他们‘灵魂’出窍时看到的东西,尤其是板上的小物件。他们都是对的。萨姆的实验成功了。山姆·帕尼尔接着提出了以下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大脑死亡,意识也就消失了;意识是由量子效应产生的;意识是由形态的振动效应产生的;意识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精神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编辑此段]对艺术和社会伦理的看法
灵魂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时也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