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平均房价水平

湖南省统计局2007年5月-21 08: 52: 4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极”。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也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影响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邵阳的工业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由于地域、市场、产品质量的制约,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邵阳工业经济一度下滑,成为最可悲的“短腿”。与1995年191年相比,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市5.6个百分点。2000年,与1996相比,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增长8.5%,比全市低3.4个百分点。2002年,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工业邵阳”的目标,把发展工业放在重要议事日程的首位,下大力气实施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方略,取得了积极稳妥的成效。本文以邵阳县2004年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为基础,综合评述了该县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实际情况,并与其他县市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现状和特点

1,现状

2004年底,全县共有2130个行业(户),从业人员18808人。固定资产原值40958.3万元,净值26487.5万元。按现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95783.6万元,增加值为44754万元。

从规模看,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47家,当期总产值54594.8万元,从业人员7810人。固定资产原值24923.2万元,增加值191110万元;工业企业* * * 2083家,个体工商户(户)10998人,固定资产原值15835.1000元,当期总产值41188.8万元,当期增加值25643万元。

按性质划分,内资企业330家,其中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10家,股份制企业3家,集体合资企业1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家,股份公司5家,私营企业297家,港澳台合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

按行业划分:邵阳县工业企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165个,其中煤矿企业65个,黑色金属开采业83个,有色金属开采业1个,非金属矿(砂岩)开采业16个。157制造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3个,食品制造业4个,纺织业3个,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4个,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17,家具制造业3个,纸及纸制品业5个,印刷业2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个,医药制造业2个,轮胎制造业65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3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个,金属制造业12个,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个,手工业及其他制造业2个;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有65,438+00家,其中电力生产商5家,电力生产商65,438+0家,水生产商和供应商4家。其他1798个别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加工业。

2.状态

2004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5%,比2003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35个百分点。其中,当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7.15%,比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6%,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3.主要特征

(1)工业水平的初级性质。一是全部为小型工业企业,没有1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中型以上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2.3%;二是专注于传统行业。在40项国家行业标准中,邵阳的行业主要是采掘业、冶炼业、造纸业、五金机械制造业、鞋帽服装、皮革纺织业、医药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建材业、水力发电及供电业、木材加工业,传统行业占98%以上,传统产品占92%以上。三是管理模式粗放。根据对3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调查,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有12家,占40%;理财基本就是一个“口袋”账户。例如,包厢汽车配件公司和湘中皮革公司从2003年开始聘请了一名会计,但他们每月只做两三天的账目,以满足税务审计的需要,他们的财务记录非常不规范。四是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档次低,附加值低。邵阳县的工业产品主要有烟煤、锰、石膏、硅铁、钻石花、内衣服装、波鞋、汽车飞轮、传输管件、大米加工、中成药、红砖、砂石。品种虽多,但大多处于初加工阶段,利润率不高。如邵阳县兴旺马钢厂生产的输送管件,因未取得独立出口权,由外贸部门代理出口。每张8元低价卖给出口商,出口商以16美元的价格卖给外商。出厂价只有市场价的6.2%。其他产品,如傅生鞋厂、马咸钢铁厂、三台钻石厂、包厢汽车配件公司,都是“给他人的嫁妆”。他们自己挣小钱,别人挣大钱。

(2)产业资源依赖。在邵阳县,依托自然资源的工业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全县有煤矿企业65家,2004年末产值190647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34%;83家锰矿企业产值5904.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22%;16砂石开采企业产值2499.8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06%;64个砖、石及其他建材制造业产值4347.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32%;5家硅锰冶炼企业产值1929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36%。消耗当地资源的企业综合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1.3%。

(3)产业发展的自主权。邵阳县工业企业(不含个体工业)332家,104家成立于10年前,占31.3%;65438+35.36%的企业成立于1996年至2002年,33.34%的企业新成立于2003年至2004年。改革开放前,邵阳县工业企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县乡两级运作。大多数企业缺乏科学规划和远见,有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创立的。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宽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有些企业主有“赚钱做生意”的想法,甚至有些行业是“生火冒烟”,非常盲目。2003-2004年,邵阳县涌现出83家锰矿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整顿和资源的缺乏,这些企业中的50多家很快就消失了。2003年,邵阳县河伯乡共有大小木材加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35家。2004年只有12。另外,这几年存贷比金融部门严重失衡,对实业的投入特别少,不到贷款额的10%;该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部因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未能及时还款,影响了信用担保公司作为银企桥梁的作用,使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仍以民间融资为主要路径。因此,邵阳县的工业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民众自发;第二,发展方式和方向由投资者决定;第三,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二,问题,差距及原因

1,工业经济总量太小。2004年末,邵阳县工业总产值为9578.36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543.8+036.3亿元的7.02%。工业经济总量仅高于新宁、武冈、隆回三县。现工业增加值44754万元,仅占该县当年GDP的16.75%,为邵东县的22.63%。与省内其他兄弟县市相比,更是相形见绌。2004年,邵阳县工业增加值为长沙县4.26%,浏阳市8.75%,石门县31.62%,望城县15.7%,湘乡市18.63%,衡南县15.96%。与全国工业强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市相比,仅为全市的0.63%。由于工业总量较小,该县工业经济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仍有较快增长,但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量扩张。

2.集约化程度低。邵阳县工业弱、小、散,规模小,产业链短,市场份额小。

(1)企业放权。主要表现为小而全,行业多,分布散。全县工业企业涉及15大类,674种产品。高度分散的产业和小规模生产无法形成产业和产品的集聚效应。五峰铺棉絮公司其实是千家加工户的代名词。没有统一品牌,以每个3到6元的低价批发给经销商,薄利多销;多年来,邵阳县汤渡口镇白羊铺村以地摊毛加工闻名,但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有14户。除了规模较大的李咏地摊发厂和梅沙发制品公司,还有12户一直在争抢,他们的地盘在邵阳、白杨铺“流动”,产品销往河南、安徽甚至安徽。

(2)产品档次低。邵阳县工业企业生产的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全县产品674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秀药业公司只有1家。由鞋厂、马钢厂、钢铁配件厂、兴隆包装工具厂、松鹤钻头厂、湘中皮革公司、当发厂生产的产品,名义上都是出口企业,实质上都是代理商改造,委托代理商重新包装。包厢汽车配件公司生产的郑川飞轮只是玉林柴油机厂的一部分。龙华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型号PO32.5产品未升级。

(3)基地和工业园区尚未达到规模。产业园进展缓慢,配套设施跟不上;投资额小,入园工业企业少,投资少,科技含量不高。全市现有工业园区或基地51个,其中省市认定的县级工业园区9个,县乡设立的产业基地和园区42个。邵阳县经省批准的园区或基地为“空白”,市批准的红石工业园,入园工业企业仅处于“星星点灯”状态;县内设立的九宫桥工业园、白仓工业园、下塘云工业园规划面积太小,企业入户率不高。2004年工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投资为2200万元,仅相当于城步的55%和武冈的62.8%。因此,邵阳县的工业园区和基地尚未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强大作用。

3.工业基础薄弱。根据对全县33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1950至1977设立的企业有35家,1978至1991设立的企业有39家,1992至1995设立的企业有29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些企业多为“五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2004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县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各种机器设备1,642台(套),其中1,980以前生产的1,占6.1%;1980至1989设备449台(套),占27.34%;从1990到1999,制造设备489台,占29.78%;2000年以后,交付设备604台,占36.78%。而且没有一台机器设备是国外生产的。另一个“扼杀”工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是电能的滞后。全县仍有9个乡镇位于小水电地区,电力供需矛盾较大。白仓工业园有五家重点工业企业。由于当地电力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工业和农村用电需求。导致用电量大的企业,如北大铁合金厂,经常处于停电状态,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零点”后工作。

4、企业效益不高。2004年末,全县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居全市第八位。劳动生产率34523元/人,全市排名10;亏损企业9家,亏损面19.1%;销售利润率2.5%,全市排名12。

5.人才素质不强。全县332家工业企业中(1798个体工业除外),从业人员17010人,研究生学历2人,占0.012%;本科学历员工67人,占比0.4%;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447人,占2.6%。并且96.98%的从业人员是中专以下学历。全县* *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等专业人员4842人,其中工业企业专业人员1.01.09,仅占21.04%。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其中,私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1691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99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092人。从业人员中男性8935人,女性2756人,男女比例为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男性从业人员26865438人,女性从业人员1人。男性占58.3%,女性占41.7%。规模以下企业中,男性职工6254人。女职工838人,男性占88.1%,女性占11.9%。每100名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0.119人,尤其是女性0.0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女性只有0.2。在每100名雇员中,只有0.16名高级技师和0.005名女性。技术人员只有0.35,女性只有0.001。邵阳市家家红食品有限公司公开招聘300名高中以上学历技术工人,但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三。对策和建议

提升工业化水平,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邵阳县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上下的强烈愿望和一致呼声。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邵阳县振兴工业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邵阳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

第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邵阳县产业发展有一定优势:(1)有一定基础。邵阳县的建筑钻探行业在省内很有名气,鼎盛时期年产2亿件。其产品一度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出口欧美12国家。县皮鞋厂生产的产品荣获国家金奖。(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工业园区初具规模;(3)工业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工业化率24.2%,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接近工业化初级阶段中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一产业,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4)有比较丰富的资源。邵阳县是农业大县,2004年粮食产量37.34万吨,2005年39.45万吨,年平均出栏生猪80万头,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石膏矿预查储量3.4亿吨;黄荆的“墨玉”和下花桥的“于虹”大理石储量大,开发价值高。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也比较丰富。(5)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内板黄公路升级改造和乡道、村道建设加快,二广高速、207国道改扩建和邵阳至衡阳高速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变了邵阳县“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旧貌,打破了邵阳县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6)一些优势产业和产品效益突出。邵阳县建筑钻、高档生活用纸、汽车系列冷却泵、中华烫伤油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

二是创新特色,找准路子。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追求数量型产业尽快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产业,加快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产业为主导,以县城为中心,培育西部矿产资源、北部医药农产品、南部服装冶炼三大产业带,构建县城整体产业框架;二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为主线,依托县域内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三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落实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第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利用品牌、技术和资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邵阳县很多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对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和实际融资成本预期过高,无法在金融领域融资,从而失去发展机遇。政府要加大工业投入,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县域工业发展资金。同时,以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担保服务等形式加大对工业的投入;还要加强银企协调,真正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增强企业的社会融资能力。多渠道、多方式缓解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

第四是开放和私营工业。坚持招商引资和引智并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汇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一批战略投资者,借助外部力量加快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凡事必让其进”、“凡事必扶”、“凡事必顺”、“凡事必保”等要求,促进全县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