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舱外信息

新华社王源一中9月28日电(记者吴登峰)“五分钟准备!”随着一声口令,王源一号船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和心跳。

USB雷达主操作手周兴国慢慢转动操纵杆,让雷达紧紧咬住方位点。这是神舟七号飞船在空中的第45圈,也是最后一次飞越王源一号。

王源一号舰30年来56次TT&C任务的成功率是否是1.000%,对于周兴国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周兴国紧紧盯着显示屏,从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上百次的实战演练,让周兴国练就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果断的应急处理能力。

北京时间28日16: 07。由于六个时区的差异,调查海域已经是一片漆黑,灯火通明的王源一号船像一只萤火虫,划破寂静的海洋。

突然,一个绿点突然闯入显示器,瞬间被周兴国锁定在十字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获完成!"

王源第一船舶指控中心。看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字和画面,副队长王栋良慢慢舒展了紧锁的眉头。

设备维护、问题归零、设备指标测试、备件检查...从接到神舟七号任务的那天起,王栋良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发条——

根据工作流程实施细则的每个节点,制定了400多项应急预案;

思考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组织20余次实战演练,提高测控部门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参与20余次联合调试演练,优化装备和人员组合,全面提升各系统岗位协同作战能力...

“长江一号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

一连串的指令,不断飞向茫茫太空;航天员的声音、图像和各种遥测参数被实时准确地传回北京指挥中心。王源一号船在天地之间搭建了一条透明的数据通道,将三位航天员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大洋中奋斗了30年的王源一号,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已经在大洋中奋战了28天。到达任务区前,由于时差原因,他们需要每两天将时钟拨快1小时,失眠和生物钟混乱困扰着每一名舰员;餐桌上,从蔬菜的叶子和茎到什么都不吃...为了保持体力,辣椒和醋成为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10多分钟转瞬即逝。"5, 4, 3, 2, 1 ..."飞船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逐渐变窄。

“长江一号跟踪结束!”

“胜利!”欢呼声回荡在太平洋上空。

解读中国航天产业新战略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孙)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积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使其能量充分产生,造福国家,反哺人民,是中国航天事业面向未来的基本命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战略。

航天产品和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美元,将产生7-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和欧洲许多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08年报告,2007年,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达到251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其中,55%的收入来自卫星应用行业,而卫星广播、直播、通信和导航服务的年增长率超过20%。”马兴瑞说。

“太空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我国近年来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牵引下发展起来的;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马兴瑞说。

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与能源、环境保护、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学、真空低温、特种密封、可靠性和安全保障等技术广泛适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在今年几次突发的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都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但这也暴露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卫星应用领域。”马兴瑞说,“为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加快天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面网络终端设备制造,同时大力发展以运营服务为重点的卫星应用产业,使航天科技产品和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企业集团

作为引领中国航天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亿”的目标:2005年前集团公司总资产达到100亿元,2010年前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到2010年,集团公司实现‘两个1000亿’的经济发展目标毫无悬念。”马兴瑞说。

但他也承认,与世界一流的航天公司相比,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世界级航空航天公司”,包括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欧洲宇航防务公司。

"我们是由行政管理体制转制而来的军工企业集团公司."马兴瑞表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产能结构布局、管理机制、产业发展能力、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从现在起到2015,是我们改革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兴瑞说。

在建设一流国际航天公司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更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型国际航天企业集团。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建立起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航天工业旗下的导弹、箭、卫星、船舶、仪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R&D、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的“太空之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可以说,中国已经成功进入航天强国行列。”马兴瑞说,“但是,与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的发展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由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基础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元器件和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中国航天科技水平整体差距比较大。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航天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第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马兴瑞一一列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正在带动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为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载体。”

2006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5年及更长一点时间,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关键和驱动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中国。

两年后的今天,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九大突破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8日电(记者李宣良、、王)9月28日17: 37,搭载3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稳稳降落在内蒙古古浪草原。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舱外活动技术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短短16年间,走完了其他航天强国几十年走过的路。

“从神到神,数字增加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现代载人航天发射场在沙漠深处拔地而起

从5438年6月到2005年10月,随着神舟五号的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出现在世人面前。

与卫星发射相比,载人航天发射需要更高的可靠性、更复杂的技术和更完备的配套设施。

位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了一批先进完善的发射设施,承担着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在世界航天界独树一帜。

为了保证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发射塔架上增加了逃生和救生滑带,并修建了功能齐全的辅助着陆场,以应对上升段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专家点评(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纪军):发射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既能满足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又能兼顾未来发射大型空间站的需要。

神舟飞船体现“中国特色”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仅经过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就正式发射。

得益于我国在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方面的雄厚基础和丰富经验,神舟飞船的研制起步晚,但起点高。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舱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直径为2.5米的返回舱是世界上可用空间最大的航天器。

神舟飞船还具有多功能模块和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在轨停留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实验任务。

专家点评(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齐发仁):神舟飞船的设计理念既代表了当今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建造最可靠的火箭

是中国最高最重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飞船送入太空。

由1992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承担神舟七号飞船升空任务的火箭可靠性指标进一步提高到0.98,是目前我国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

与普通火箭相比,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配备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满足载人运载火箭的要求。

截至目前,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成功将7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成功率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检验。

专家点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数最高的火箭。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将是中国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方向。

航天员队伍终将成为黄金。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职业——航天员。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培养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首批航天员由从空军选拔的14名飞行员组成。

要完成从飞行员到宇航员的转变,需要大量的练习。中国航天员大队喊出了“祖国载人航天高于一切”的口号,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的团队训练。每位航天员都系统地进行了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心理与体能训练。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与俄美相比,我国航天员培养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不仅满足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需要,也具备了为国外培养航天员的能力。

广阔的空间迎来了第一位中国游客。

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5月9时,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为茫茫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游客。

在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火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参与任务的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没有出现任何故障。整个系统上万次密码和操作没有一次出错。

10 6月6日6时23分,16,神舟五号如期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就在机舱打开的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刚刚在天安门广场的冉冉升起。就在39年前的同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巨大成功。

专家点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神舟五号实现了几千年的中国梦,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载人航天才刚刚起步。

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的新突破

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5年7月凌晨4点32分,费、聂海胜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缓缓着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近5天5夜、约325万公里的太空飞行中,两名航天员经历了76次日出日落,成功开展了穿越轨道舱和返回舱、工效学评估、医学实验、轨道舱航天器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他们每人睡了5次,吃了15顿饭,还和家人通了电话。

无论是在火箭发射、飞船变轨、空间科学实验还是着陆返回,航天员给地面的答案永远是“正常”、“感觉良好”。

专家点评(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启生):航天员同一个着陆点,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起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把飞船放在身体上

2008年9月27日16: 41,当翟志刚在太空走出轨道舱时,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观众惊喜地发现,他穿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的研制成功是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前提。目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自主研制出舱外航天服。作为舱外活动装置,舱外航天服是世界上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它既要保护航天员免受太空环境的损害,又要为航天员提供全部的生命活动和工作活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穿在航天员身上的飞船”。

专家点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天妃舱外航天服经受住了空间环境的严峻考验,为实施舱外活动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屏障。

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的足迹。

中国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虽然只有19分35秒,却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翟志刚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中国的足迹。

在这个过程中,翟志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实验项目。强大的地面测控系统充分保证了天地之间的顺利对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信设备、照明设备、操作界面、摄像机...每个细节都天衣无缝。

为了这一刻,航天员已经训练了10年,中国航天员从发射第一颗卫星开始准备了38年,而中华民族已经等待了几千年。

专家点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出舱活动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进一步,中国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天基TT&C提高TT&C覆盖范围。

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陆基和海基空间TT&C网络,国内5个TT&C站、国外4个TT&C站和5艘远洋测量船参加了神舟七号飞行的TT&C。

今年4月发射的中国第一颗数据中继卫星“天联一号”为中国建立天基空间TT&C网络提供了平台。享有“卫星之星”美誉的中继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大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

专家点评(TT&C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天基TT&C网将极大提升中国空间TT&C能力,为中国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的五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到太空行走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永恒的记忆。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返回,又一次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经典的场景。

三次发射:大漠画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波澜壮阔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三次发射就像三幅颜色深浅不一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一天从晚上开始。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3年5月9点,万里无云的天空中还挂着一轮淡淡的满月,金色的阳光已经将原野覆盖在了天空之下。

"5, 4, 3, 2, 1 ...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火焰划破了秋天的戈壁天空,然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中留下的白烟汇成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散...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在戈壁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堆积。

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5年2月9时,火箭起飞,一路冲破云层,在天空划出一道明亮的白色弧线。

首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将“坐在火箭箭上往下看”这一不可能动作的图像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茫茫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晶莹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 00,10,火箭底部突然喷出火焰。运载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然后加速飞行。

一道耀眼的金光划破天空。神舟七号像一颗星星,消失在深蓝色的天空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三名航天员正以半卧姿势躺在座位上。火箭高速飞行时,他们神情放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盘,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致意...

三次旅行:生活更美好

如果说杨利伟的太空生活起步时有些谨慎的话,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两天20个小时的飞行,就像是一次更轻松、更精彩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面罩,在镜头前做了一个V字手势。他拿起书和笔,然后松开,笔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漂浮。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用宇航服上的塑料吸管喝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在第15圈,聂海胜和费龙军吃了一顿热腾腾的早餐。食物加热器和“太空厕所”都是第一次被带到神舟飞船上。

2005年6月4日,费蹲在地上,双手支撑着两个固定装置,然后突然向前移动,完成了中国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龙军笑着看着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过来玩吗?”

聂海胜腼腆一笑回应。

仿佛意犹未尽,费龙军又翻了三个筋斗。

这四个筋斗大概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7.8公里/秒的速度,费龙军一共翻了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一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下了自己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缓缓转动,景海鹏立刻放开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在神舟七号飞行的三天里,它成了一场令人愉快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在神六飞行中“拍照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 30,景海鹏带着相机来到飞船左侧舷窗前,开始了一系列的拍摄。大概是对照片不满意,他查看后又对着窗户按下了拍照键。

三分钟后,景海鹏拉下早已打开的返回舱舱门,手里拿着相机给两位同事拍照。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转移到了飞船的右侧窗口。

此时,神舟七号正在中国上空飞行...

三大使命:实现新突破

三次载人航天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重大系统的任务,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五号-

飞行安排杨利伟睡了两次,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相机包、笔、电池板扔在空中,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很有意思。我还解开背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倒立,一会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感受身体。”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带回地面,成为后来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从他上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在飞行的第一天,宇航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跨舱实验。

费龙军借助扶手和动力绳站起来,拉开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头先脚后进入轨道舱;聂海胜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一条鱼在水中轻轻游动的姿态,成功完成了三次跨舱测试。

这是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开展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开展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 41,身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妃”号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进行我国首次舱外活动。

翟志刚抓住扶手,慢慢转过身。他的头部贴在船体上,身体在太空中上下浮动,几次呈现“倒立”的姿势。

接过刘伯明递过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舞。在黑天蓝地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缓缓飘扬。随后,翟志刚将舱壁上的科考样品取下来,放回舱内。

每次动作前,翟志刚交替将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固定在舱外的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翟志刚和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在他的双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处理这个意想不到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正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中以7.8公里/秒的速度高速运行。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越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舱外活动技术的国家。

三次回归:完美时期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这三次飞行是不同的,但每次返回都一样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间快到了,风却突然吹来。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点的风速会明显降低,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发生了。那天下午4点,呼啸的寒风像一个疲惫的孩子开始“睡觉”。0500时,风速按计划下降到标准范围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里探出头,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欢迎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去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这么多人,一下子成了一个激动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心情都像被飓风点燃的火。

杨利伟对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宇宙飞船稳稳地停在草原上。费和聂海胜向人们挥挥手,快步走出机舱。

面对记者递过来的话筒,费龙军说:我们的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好。现在我们感觉很好。

聂海胜说,当我们在天空飞翔时,我们能感受到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在关心我们,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神舟七号-

深秋,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 30左右,灰蓝色的天空中一个红色条纹的降落伞逐渐清晰。降落伞下面的小黑点是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冉冉的降落伞落下了。宇航员报告:我感觉很好。

经过医学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一天前在太空留下中国第一个“脚印”的翟志刚,从太空返回后,迈开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和景海鹏也独立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我的祖国骄傲!

刘伯明说,记住我临走前说的话——我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怀!

翟志刚下达命令——向祖国和人民敬礼!

夕阳映照着他们的身影,以及他们对祖国和亲人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