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科研成果信息共享,促进实质性转化
一是根据科研成果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成果转化。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近年来增长较快,2005年至2010年增长率达到147%,但成果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NIH将科研成果转化分为应用转化研究和技术转移两个阶段。应用转化研究阶段支持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因为不确定性高,公共性强,所以主要由应用型科研机构承担。在技术转移阶段,技术应用性强、风险低、商业前景光明,从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进行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
第二,政府在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转化是我国当前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政府支持的重点。在应用研究阶段,政府着眼于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发挥战略和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在技术转移阶段,鼓励企业进行商业化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良好的成果转移和后续监管机制,将创新转化为效益。
第三,加强公立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公立科研机构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弥补经济发展的瓶颈,与企业的营利目的不同。NIH支持罕见疾病的研究,帮助弱势群体;不为促进技术扩散的仪器发明申请专利;向中小型企业和新成立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补贴,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青年科学家给予特殊支持,提高医学研究的人才梯队。
第四,完善竞争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NIH各个环节的机制设计尽量鼓励竞争,提高效率。申请项目时,信息充分公开,广泛鼓励科研人员申请。项目严格控制两级评审制,根据项目特点采取资助、合作研发、设备享受、技术购买等灵活的资助方式。专利许可时,尽可能将同一技术转移给多家企业,形成锦标赛机制,激励企业加速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