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二、机构的特点
(一)提供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的职能实际上是提供公共产品,这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领域的机构是确保国家正常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属于非公共机构。
事业单位从事的事业大多是政府职能衍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不属于公共* *行政职权,不具有公共* *行政权力。领导和被领导的同类机构之间不能有关系。他们对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没有管理职能。他们只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长,为社会提供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服务。专业服务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职能。
(3)成为知识密集型组织
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员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运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职能。
(D)资金来源的本地化
我国事业单位基本都是由国家财政拨付各项事业经费,这是我国传统事业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但国家财政拨款仍然主导着事业单位的经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补贴和非财政补贴。
公共机构范围的广泛性
事业单位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和领域。它的主体是多元的,规模是宏大的。
第三,机构的分类
(一)根据社会功能
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共服务三类。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是指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比如社科联指的是社科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和计生协。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指能够由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承担责任的机构。比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所、广播电视台、出版社、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房地产管理、景观设计等。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事业单位。例如:养老院、大专院校、中小学、重要医疗卫生单位、疗养院、考试管理中心等。
(二)根据资金来源。
现有事业单位分为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
1.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指全部支出由国家财政拨付,全部收入上缴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比如:学校。
2.实行差别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首先用自身收入抵减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款纳入国家预算,仅为自身收支差额的事业单位。比如:医院。
3.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指支出自行解决,收入自行支配,收入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预算管理单位也可以称为企业管理单位。比如:出版社。
第四,事业单位的范围
事业单位涉及行业多,活动范围广。据组织部统计,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包括以下25类:教育类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勘察设计机构;勘探机构;文化机构;新闻出版机构;广播电影电视机构;卫生机构;体育机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利机构;交通机构;气象机构;地震机构;海洋机构和环境保护机构;测绘机构;信息咨询机构;标准计量、技术监督和质量检验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物资储存、供销机构;房地产服务;城市公共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经济监督机构;机关、后勤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其中,教育机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利机构;卫生机构;文化机构数量名列前茅;教育机构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其工作人员占我国目前事业单位规模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