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药王”年销售额800亿,工厂建得像故宫。为什么坚持不上市?
创业初期,每年都是亏损的。
万事开头难。许创办制药厂时,他是白手起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比普通人更有毅力。只有他的坚持,才有了后来的长江药业。1966年,许22岁,和很多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当时,刚从部队退伍的许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位于台州的一个小镇上,在那里打下了创业的基础,工作了几年,自己也攒了一些钱。胆大的他带着几个工人,到处筹集足够的资金,在1971自己创业。
起初,他带着工人在一个制药车间加工药品,条件差,设备陈旧,没有技术人员。他的小作坊叫“泰兴县港口镇工农制药厂”,因为规模太小,整个药厂只能用作坊来形容。而且因为没有销售经验,药品都是做出来的,创业之初,许的厂子几乎年年亏损,那些年全靠他的毅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许的坚持下,他的药厂一直坚持到1988,终于迎来了转机。当时上海有很多人突然感染了甲肝,而恰巧徐一家药厂生产的药物板蓝根据说可以治病,于是市场上对板蓝根的需求就供不应求了。
而许接了一个大单,订货人需要的药品数量是400万包,这是他们小厂几年才生产出来的。在接到这个订单之前,他们每个月只能生产5万包板蓝根。那个订单收到了,只要生产就能赚钱。许并没有被这个庞大的订单吓倒,而是下定决心要完成这个订单。最终,他制造了385万包板蓝根,交付甲方,虽然没有完成400万包,但这次在业内小有名气。大家都称许为“板蓝根之王”,也正是按照这个顺序,他开始赚钱。
此后,徐的药业逐渐发展壮大,不仅作为一个简单的药厂,还于1993推出了药业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颗粒。把“制”和“造”结合起来,就不是单纯的制毒,而是创造新药。此后,许的资产一直在稳步上升,单位是以亿元计算。经过多年的发展,药业在许的带领下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药王”,并屡获殊荣。直到2018,杨紫茳药业营收突破800亿元,令人惊叹。
营收上亿,却坚持不上市。
许现在已经76岁了。虽然他的儿子现在已经是董事长了,不知道这个董事长的位置还会持续多久,但许已经有了亲自掌管企业的权力。如今,他身家480亿,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事业,从未坚持让他的杨紫茳药业上市。这背后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他多年的经营理念,这也成为了杨紫茳药业众所周知的“三不”政策:不兼并、不盲目上市、不涉足陌生行业。所以,许是因为不想因为盲目上市而影响企业现有的发展趋势。
此外,许的药业总部一改昔日破旧小作坊的模样,被建成紫禁城。而这个价值十亿的产业和辉煌的总部总有一天会交到许的儿子手里。作为杨紫茳制药的接班人,他有着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不知道民营企业“药王”会怎么样,在许手里一年卖800亿,工厂建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许当初的锲而不舍,为他赢得了今天民营企业的“药王”。他的成功在于创业之初与他坚持到底,连年亏损也没有让他在制药的道路上却步。当然,机遇对他的成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invictus对机遇的及时把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