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知识产权保护
《纲要》明确,到2025年,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应用由行业、行业向经济社会全领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到2035年,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标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图片来源:新华网
开展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标准化研究。
《纲要》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提高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
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方面,《纲要》明确规定,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开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健康与养生、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转型。适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安全标准,提高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推广平台经济,享受经济标准化建设。
在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方面,《纲要》提出要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发和应用力度。开展数据库等标准攻关,提高标准设计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技术标准。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完善服务业标准,重点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品编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提高和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标准和规范,推动平台经济和享受经济标准化,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完善以标准为基础的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运用规范手段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以生产、流通、流通、消费为重点,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应用,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关键技术标准在产业合作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和带动作用,实施标准化帮助重点产业稳定链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质量和效率。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快制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系列标准,共同推动融合基础设施标准发展,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支持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的创新基础设施标准,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建立和完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标准。
在完善绿色发展的标准化保障方面,《纲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性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产品和设备能耗限额、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面,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核查和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标准。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标准化升级工程。
在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方面,《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研究制定公共资源配置标准,制定县城和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标准。提高住房标准,完善房地产信息数据、物业服务等标准。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完善和普及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劳动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和殡葬服务,重点做好幼儿教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养老服务。
此外,在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方面,《纲要》强调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标准化活力,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二元结构,大幅提高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同步推进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改革,加强推荐性标准协调,防止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建立和完善政府颁布标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