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特殊特征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知识经济”的简称。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基础的新型可持续经济。

论知识商品的特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以知识为主要产品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社会商品价值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成为独立的知识型商品。新的知识产业已经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中,不仅有物质形态的商品。还有知识形式的商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知识形式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以及如何表达它的价值?价值如何确定?它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与其他商品有什么区别?知识商业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在这方面进行正确的探索和改革,将会使中国的知识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物质产品自然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果。但是,由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明显,知识作为脑力劳动的特殊结果,明显不同于物质产品,可以独立于物质产品之外。各种科学理论(物理学、电磁学、化学、原子能、生物学、天文学、管理科学等)的建立。)既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技术飞跃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知识产品(各种理论、观点、方法、过程、公式、设计等。)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物质生产过程中,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件”。在信息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知识和物质资料同时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形成人们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各种产品。同样的材料,因设计(或工艺、配方)不同而价值不同,其增殖只能说来自知识。

知识产品的再生产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有明显的区别。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一次性消费,而知识产品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压缩、扩展,提炼浓缩,储存在新的知识产品中,从而成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财富。任何社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大多是当年或前一年生产的产品,最多不会超过几代人的历史,但指导这些生产活动的经验和知识,却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几十万年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社会能够加速进步的保证。知识产品具有积累、浓缩和编辑的特性,其使用寿命与所包含的真理的相对持久性成正比。除非改变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属性,否则其使用寿命很短,很难为下一代积累、浓缩和编辑。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只把物质产品当作商品,有价值。有些同志曾经认为:“知识……不具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知识产品的价值往往只能通过物质载体所包含的价值来体现。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否认知识有价值自然也就否认了知识可以成为商品。在我们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今天,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知识成为商品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虽然科技知识已经进入市场,其知识产权也开始得到尊重和保护,但旨在为整个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服务的基础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保护。人们往往对可以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给予重奖,却不愿对难以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和社会科学成果进行投入,导致我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无法同步,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各种社会弊端无法尽快减少和消除。

另一方面,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区分和控制各种知识对人类社会的益处。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鼓励人们继承、学习和创造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知识,防止和消除那些无聊、庸俗甚至有害的东西。但是,第一个问题是要大胆承认知识可以成为商品。知识商业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对知识商品的检测、识别和控制能力。我们要根据知识商品化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继续研究如何使知识商品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快我国知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新兴的知识信息产业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