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如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近年来,各行各业关于学术道德的报道层出不穷,如“道德失范”、“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垃圾”、“假学术”、“泡沫学术”、“学术不端”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学术道德的讨论。

所谓学术道德,一般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在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中,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我们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总有一些人遗漏了这一部分,包括很多学术名人。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的造假风波;浙大三名师生论文造假;井冈山大学SCI论文造假事件:周志华的学术剽窃等等。这些人有的是名人,有的是教授,有的甚至是院士,但他们抵挡不住机会主义的诱惑。

学术道德问题不仅出现在社会上,也出现在各大高校的学生中。作弊和抄袭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了学风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学术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学术伦理建设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理顺学术行为者的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合理的学术体系;二是道德体系本身的建设,包括道德观念的重塑和能够得到全社会和学术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养能够执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术行动者。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与整个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建设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强烈道德意识、充分理解相关学术规范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新型学术力量,带动整个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建设改革,从而为促进建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圈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气。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社会对员工的职业观念、态度、技能、纪律和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中,职业道德如何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倡导师德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是开展学术活动的有效力量。学术道德作为高校学术活动的主力军,是其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其在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中,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最低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它的实施和维护主要依靠学者的良知和学术界的道德舆论。它具有自律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学术道德的缺失无疑意味着学术失范的产生和蔓延。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很多人对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道德现状非常不满。随着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王明明大规模抄袭事件的发生,人们的不满更加明显,学术道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批评的声音充斥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各种意见不一。一时间,似乎整个学术界都成了道德败坏者的天堂。

那么,如何评价我国学术界的整体道德状况呢?我们认为,看到当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是盲目的;但是,全盘否定当前学术界的道德水准,把整个学术界都视为黑暗,也是不正确的。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仍然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的科教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创作了许多学术名著,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发展,还会给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学术界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有些人不关注某一学科当前的学术进展,或者不想关注进展。对于一些已经取得突破的问题,仍然局限于原有水平,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各种教材的编写中最为明显。

二是以次充好现象。有些人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当成商品生产一样的操作过程。只要能带来经济利益,他们就会随便找一群人,不管他们是否有资格做这个研究,用剪贴贴的方式,创造出没有学术价值的垃圾文本。

第三,是泡沫科学。所谓炮兵学院,就是一个学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简单地重塑自己,改编或复制其他学术成果并公开发表。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虽然学术成果数量增加了,但没有质的提高。正是因为这种现象,一个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表了几部甚至十几部学术著作。

四是假冒伪劣。近年来,原本是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现象,在学术界也出现了。为他人代写论文或作品,或冒充假名,或假冒主编,假文凭等现象。,都是学术界的假冒伪劣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为数不多,但已经影响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学术信任危机。

第五,是抄袭。抄袭是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也是被批评者打击最大的现象。那么,什么是抄袭?一般认为,抄袭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引用大量已有的学术成果,而不注明出处。抄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抄袭他人已有成果,一种是自我抄袭。自我抄袭是指大量抄袭以前发表的成果,不注明出处。人们普遍只关注他人成果的抄袭,而相对忽视自我抄袭的现象,使得自我抄袭更加隐蔽。其实,泡沫学习现象的存在与自我抄袭有很大关系。一个人一年出几本书的主要方式就是靠自我抄袭,也就是简单地把以前出版发行的东西做一个新版本,低水平地重复自己的原著。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或者自我抄袭都是不道德的,不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

此外,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的现象还包括学术腐败,如学术杂志上的关系稿、人情稿;科研人员一稿多投的现象等。

我认为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应该有这些基本要求:

1.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投身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要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利,把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我们应该忠于真理,寻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要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不虚报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不顾质量盲目追求数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3.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利。

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学术规范和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袭或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在未参加工作的研究成果上署名,必须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认真负责地参与学术评价,正确运用学术权力,公正发表评价意见是评价专家的责任。

在参与推荐、评审、评比、答辩、评奖等各项活动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坚守规则,不徇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