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体制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供给侧改革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和创新。

首先,什么是供给侧:

供给侧(个人资本)就是供给。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供给侧改革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和创新。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有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影响供给;但是,市场供给不等于生产,因为生产的一部分被生产者用于自己的消费,作为储备或出口,一部分供给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储备商品的使用。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是低效率、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到2015年末,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经下降到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更低,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沉淀了大量的工厂、土地、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地区流向有市场需求的地区,也无法从低效地区流向高效地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低效、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措施。

着力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高端供给有效和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的主要原因。2015年,超过120万中国居民出境,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水平呈下降趋势,从以前的高端奢侈品向高性价比的日常消费品转变。这反映出我国的供给体系和产品质量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努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目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加民营企业进入壁垒;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重新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从低端流向高端领域,从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