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智能穿戴不流行了?

目前随着手机和智能手表的普及,机械表还有吗?

答案如下:

1.目前随着手机和智能手表的普及,机械表并不好卖,因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表的广阔市场空间正在发生变化,导致机械表市场的恶化。

2.现在的智能手表市场是怎样的?CounterpointResearch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手表市场跟踪报告显示,虽然整体环境面临一定危机,但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同比增速达到30%。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消费电子产品,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个人电脑,市场销量都在下滑,但与此同时,智能手表市场却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这足以说明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庞大的市场出货量足以验证,以智能体验、运动功能、健康监测为核心来解读智能手表产品是正确的。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3.1协同与独立并存

现在大部分智能手表还是不依赖手机。想要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还是需要手表和手机的配合。面对快速发展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企业也从自身情况出发,提高竞争力。

3.2回归产品本身,做好核心体验。

在智能手表领域,无论是以一站式便携产品功能为主,还是运动配件市场,还是儿童手表市场,都不难发现,用户的本质需求才是关键。以儿童智能手表为例,消费者是家长,用户的核心需求包括接触、位置定位、习惯培养。只有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活动和教育,才能开发或引入合适的应用。

3.3小尺寸、高性能和数据安全性

新一轮科技热潮为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它们需要同时满足多种苛刻的要求,包括小尺寸、低功耗、高可靠性、高性能、数据安全等。各大厂商尤其需要维护数据安全。

4.随着5G时代的临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爆发市场。随着可穿戴设备与AI、AR、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消费者将获得全新的体验,其中智能手表以其便携性、健康监测、个性化、运动性、高价值等功能优势迅速引爆市场。

5.智能手表市场的未来

虽然现在5.1智能手表的体验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发展的地方。未来随着这个市场的逐渐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厂商参与进来,已经推出智能手表产品的厂商也会更加重视这个领域。

5.2首先明确任何科技产品都应该以方便使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这也是科技产品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那么在未来,智能手表产品将会有广阔的天地!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趋势?

5G技术助力智能穿戴市场。

回顾过去,2013仓促亮相的厂商大多已经撤退,曾经炙手可热的各类智能穿戴产品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卖给了巨头。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当然不是。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仍在逐年增长。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逐年增长,2019年前两个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9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2307万台,同比增长34.3%;其中,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654.38+08.46万台,同比增长365.438+0.9%,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466.5438+0万台,同比增长45.0%。IDC预测2019年将达到8000万台左右。

2015-2019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统计及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

个性化、高质量的体验服务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难发现,前几年智能可穿戴产品从火热到逐渐冷淡再到再次“升温”的原因。

1)首先,有些智能穿戴不是刚需。早期用户只是想赶一个新潮流,赶一个时尚,被赋予了高科技和智能的光环。但是,非刚性需求不能长久。

2)其次,大部分智能穿戴市场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甚至价格战恶性竞争。低价并不是用户购买的主要动力。所以用户会变得理性,热情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3)而且,智能穿戴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就像鸡肋一样。智能穿戴产品的核心是为人们提供更有效、更敏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智能穿戴不仅外观时尚、穿着舒适,还具备高效精准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人工智能的融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

事实上,网络的迭代升级,已经把人们对智能产品的需求理念变成了“体验”需求,个性化、高品质的体验才是真正的“刚需”。使用不方便,体验感知差,是用户最不能接受的因素。智能穿戴必须从产品供应链向客户需求供应链转变。

商家要从用户的刚性需求出发,根据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找到痛点和机会,制定场景,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升级用户体验,满足消费的隐性需求。

更多数据来源和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等解决方案。

未来电子消费市场的新“蓝海”10年智能穿戴领域市场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科技类电子消费产品由于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发展最为迅速。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和办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它们为中心的细分市场中的耳机、音箱、智能手表/手环等产品近年来也非常受欢迎。

科技的进步推动消费电子产品不断升级。随着智能生活、万物互联等新概念的出现和应用,未来十年,人类将全面进入智能时代,市场将迎来诸多新机遇。电子消费产品的升级将进一步丰富和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智能穿戴市场是近年来电子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其中TWS耳机、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等产品销量持续快速增长。并且随着人们消费的升级和健康观念的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扩大,成为电子消费市场新的“蓝海”。

这一次,我爱音频网将分享智能穿戴市场的现状,以及作为智能穿戴产品重中之重的智能手表的发展和发展机遇。

一、智能穿戴市场现状

1.什么是智能穿戴?

智能可穿戴设备(Smart wearable device)是一个广义的总称,是将可穿戴技术应用于日常可穿戴产品,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的可穿戴设备的总称。产品的使用可以直接与人体接触,帮助用户收听或观看内容,或者收集人体健康信息以辅助健康锻炼和医疗。

其中不仅包括目前已经普遍的耳机产品、腕带产品、眼镜产品,还包括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智能服装、辅助医疗设备,以及未来可能延伸人类能力的智能器官、植入式芯片等。通过与智能手机或云连接的数据交互,实现了许多丰富的功能。

2.智能穿戴市场的发展

深圳智能可穿戴行业协会给出的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AMC模型显示,2006年,智能可穿戴产品进入探索期,开始挖掘用户需求,尝试产品形态,构建软件生态。

这一时期最轰动的是谷歌2012发布的AR增强现实眼镜,其次是第二代产品。极具未来感的设计和全新的交互体验瞬间引爆了市场,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产品的缺点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第三代产品的“难产”。

2016年,市场进入启动期,主要的智能可穿戴计算系统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建成,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产品逐渐成熟。随着AppleWatch的发布,方形表盘的产品形态与传统圆形手表有了很大的不同,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并且随着GPS、蜂窝数据、健康监测等后续产品的应用,智能手表市场已经崛起。

近年来,智能穿戴产品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其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TWS耳机成为最主要的发力点,销量连年增长。并且随着主动降噪等功能的加入,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成为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的主要增长点。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其他产品也保持增长势头。其中,智能手表/手环与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特色,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捧的产品。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智能穿戴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3.智能穿戴未来

目前,由于产品尺寸的限制,大部分智能穿戴产品都需要连接手机、PC等终端设备,以实现各种功能的应用和数据处理。

但是相比其他智能穿戴产品,智能手表的体积相对较大,可以搭载更多的固件配置。触摸屏让人机交互更加方便直观,戴在手腕上的方式也更容易控制。随着智能手表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正在走向独立使用。

智能手表在成为类似手机的独立终端产品后,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中心,承担其他智能穿戴产品的数据处理和云端交互,成为多媒体接入端口,更方便用户使用。

第二,智能手表将成为智能穿戴中心。

1,智能手表介绍

智能手表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满足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智能手表的使用逻辑更倾向于手机。与传统手表相比,智能手表不仅具有查看时间和日期的功能,还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和众多的传感器单元,从而实现健康运动检测、查看信息和接听电话等功能。

目前智能手表市场产品按照功能定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儿童智能手表、成人智能手表和老年人智能手表。根据产品数据交互的形式,可以分为蓝牙版、蓝牙/WiFi版、蜂窝数据版三大类。

其中儿童手表主要针对儿童安全问题,具有语音通话、多重定位、一键求助、远程监控等功能。成人手表侧重于消息提醒、音乐播放和运动健康监测;老年人智能手表侧重于便捷控制、健康监测和智能提醒。

深圳智能穿戴行业协会智能手表最受欢迎功能分布调查报告显示,健康监测、通话、运动管理是目前智能手表最受欢迎的功能,在受访者中受欢迎程度达到60%以上。

2.智能手表的发展

市场销量

目前在智能穿戴市场,除了TWS耳机,智能手表是另一个销量增长的主要产品,并且随着功能的不断丰富,续航和性能的提升,销量逐年快速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CSInsights的数据报告,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手环整体出货量为6543.8+0.93亿,同比增长24%。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达到1.1.5亿,占比60%左右。据预测,到2025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将达到2.58亿。这还只是已知品牌产品的出货量,所有的出货量都会远远超过这个数据。

目前智能手表出货量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苹果的AppleWatch。华为在2019 -2020年出货量快速增长,目前销量处于第二位,三星、Fitbit、华米、Garmin紧随其后。

智能手表产业链及关键技术

智能手表的产业链类似于智能手表,上游主要包括主控芯片、传感器和算法、电池、屏幕等。中游包括工业设计和技术、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是供应商和消费者接触的终端品牌厂商。

在关键技术层面,主要包括R&D和设计能力、互联互通和算法。目前智能手表在心率和血氧监测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算法方面,很多厂商不断跟进升级,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它在智能手表、移动应用程序和云之间的数据交互方面也非常完美。

而心电、体温、血压、血糖等新的健康监测功能只有少数产品支持,数据不够准确,只能通过波动来分析身体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就是续航的问题。由于手表尺寸和电池技术的限制,这么多全天候监控功能,能坚持3天以上的产品都不错。

智能手表市场机遇

智能手表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虽然像苹果、华为这样的头部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出货量,但是在未来还是有非常看好的发展潜力。

对于其他很多新的智能手表品牌来说,由于智能手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从事这个产业链的企业除了前几个之外,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产业链和上面提到的关键技术的企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除了丰富的功能应用,智能手表还具有传统手表强烈的装饰效果。所以产品设计和产品质感也是智能手表非常重要的点,可以做到非常不一样的产品外观,也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三、深圳智能穿戴行业协会

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成立于2015年8月。是目前国内官方认证的智能穿戴协会,会员单位覆盖智能穿戴领域300多家知名企业,包括成品厂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原始芯片厂商、优质供应链厂商。

协会继续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连接,落实知识产权享有;实施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共同培养人才,加强人员交流互动,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希望更多智能穿戴领域的企业加入协会,打造智能穿戴生态链。

2021年7月29日,“2021中国智能可穿戴峰会”成功举办,获得了业内42家优质供应链、服务商、品牌的支持,超过2000名粉丝报名,包括相关购买者、数码爱好者以及看好这个市场并准备进入的人士。

峰会还有幸邀请了17位业内大咖分享智能穿戴主题。其中,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以“智能穿戴的发展趋势和产品趋势”为主题,分享了智能穿戴领域的市场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

四、我爱音频网总结

智能穿戴设备是未来几年科技电子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很多厂商已经开始布局。在目前的市场上,TWS耳机产品已经成为销售增长的主力军。由于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所需的相关技术相对较少,产品更新速度更快,进一步促进了其销量的快速增长。

智能手表在智能穿戴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销量持续增长。智能手表的独立操作系统、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屏幕、传感器等配置应用都在向手机小型化发展。未来除了自身功能的不断丰富,还将占据智能穿戴设备的中心位置。

从整个智能穿戴设备行业来看,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可挖掘的产品类型极其丰富,新功能的应用也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智能穿戴领域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各企业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谁能在产品工业设计、关键技术、软硬件解决方案以及后期用户服务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智能穿戴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外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现状

国内: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包括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电子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技术。

国外:

国外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美国、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在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苹果和德国西门子也在开发和推出自己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健康监测不可靠。智能手表的未来是苹果、华为、小米吗?

现在只要提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设备,市场上各种品牌层出不穷。无论是华为、小米还是OPPO都在陆续推出新机型,抢占这个无限的市场。但是我们在购买智能手表的时候,会关注哪个方面呢?

鉴于智能手表的尺寸限制,目前无论是续航还是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自从几年前苹果和谷歌在各自领域推出了第一款设备,大家就一直在争论使用最多的可穿戴设备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AppleWatech系列被业内视为发展方向的标杆,所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iPhone的补充功能的延伸,比如健康数据、信息推送、专属应用交互等。,可视为集成器件。但其价格高、续航能力弱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短板,而且除了iPhone用户,Android用户购买后也太实用了。

性能弱、屏幕小、续航差,使得智能手表在场景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很多安卓厂商针对这些缺陷优化调整了定位,衍生出了健康的智能手表设备,更加专业和垂直,受到了部分用户的欢迎。我们看到华为、佳明、华为等品牌,专攻运动健康领域,占据主流市场。

看起来很不错,不仅心率监测,血氧饱和度,睡眠呼吸检测等。,但即使推出了健康评估系统,我们却发现这些数据看起来很专业,但更多的只是娱乐性的,由于传感器的误差,这些数据只是作为参考,并不能客观的呈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说,他们最多只是在看热闹。不过一块手表看时间,显示推送信息,还是不错的,待机时间更长,基本解决了续航焦虑的问题。

专业程度大打折扣,让小米这样的厂商另辟蹊径,强调手表的智能应用而不是个人健康。在去年小米发布的小米手表中,我们看到了小米特别定制的miuiForWatch系统。与智能手机类似,它们可以通过安装各种应用来扩展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场景。跟随者OPPO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表。

看起来很酷,但实际使用中很多用户反馈不是很好,主要集中在续航和应用丰富度上。类似于手腕上的智能手机,意味着更多的功能,系统资源和电量的消耗会成倍增加,待机市场会大大缩短。几百毫安的电池,即使是一天的待机时间也很难支撑。在低中度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每天充一次电。而且专门针对智能手表深度定制的应用并不多,很多常用的应用也没有。鸡肋在日常使用中很常见。买回来用了一段时间,就在一旁变成了灰烬。

当然,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目前受限于电池性能无法突破的困境。虽然市场发展多年,但依然呈现出混乱的局面。无论是主健康还是主应用,突破瓶颈后,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更多的设备联动起来,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带来智能手表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