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射电望远镜能在几秒钟内发现数万光年外的脉冲星?

它观测的不是现在的脉冲星。如果在几万光年之外,那就是几万年前那个位置的脉冲星。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洼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是由中国天文学家南在1994年构思的。历时22年建成,2016年9月25日投入使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脉冲星又称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周期性发出脉冲信号,直径约10公里,自转极快。

脉冲星最早发现于1967年。当时,女研究生贝尔发现,狐狸星座中的一颗恒星会发出周期性的无线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未知天体。由于这颗恒星不断发出电磁脉冲信号,因此被命名为脉冲星。

AST团队已经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过国际合作,如利用澳洲64米巴夏礼望远镜进行后续观测认证,有两颗脉冲星通过了系统认证,一颗编号为J1859-0131(也称为FP1-FAST

脉冲星

#1),自转周期为1.83秒,估计距离地球1.6万光年;另一颗编号为J1931-01(又称FP2),自转周期为0.59秒,估计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FAST分别于8月22日和25日在南天银道面发现两颗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

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的核心科学目标。银河系中有大量的脉冲星,但由于信号微弱,很容易被人为的电磁干扰淹没,至今只观测到一小部分。FAST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是寻找脉冲星的理想设备。FAST对脉冲星的早期探测得益于有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技术储备,初步展示了FAST自主创新的科学能力,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科学仪器系统原创性发现的激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