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
(一)农民收入过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安全。
粮食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产品,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作物。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种一亩粮食作物的纯收入是500元钱,而种西瓜、棉花、花生、蔬菜的收入分别是2000元、1500元、1200元、1000元,有的经济作物甚至更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农牧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多种作物,少种经济作物,而多种作物就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种粮农民的利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同时,粮食产量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种粮农民收入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影响很不稳定,直接制约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影响了种粮积极性。
(2)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很多农民把耕地改成经济作物,挖池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粮食生产面积严重减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成为新的矛盾。与此同时,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进度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于环境土壤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耕种成耕地的荒地极其有限,而耕地又受土壤环境的影响,很难达到与占用耕地同等的质量。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粮食安全。
在中国,许多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大部分水库没有配备主要设施,堤坝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县市区的小型水库,70%的水库不安全,维修改造迫在眉睫。国家长期以来负责水库建设的管理和设施的维护改造,也就是所谓的事权划分。一般来说,对既有利于县市又有利于地方的水利设施进行加固、维修和改造,很难争取到资金。目前,一些大中型水库的维修改造已列入国家财政计划,总干渠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已基本硬化。而小型水库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而疏于维护,相关的支渠、毛细渠年久失修,淤塞,渠底抬高,流速变慢,大量渗漏。同时,渠系水利用率只有40%,不能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影响粮食安全。
(4)支持粮食生产的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国家不是优先解决农民问题,而是优先解决农业问题。当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短期内,农民收入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粮食产量将有所增加,甚至大幅增加。当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改善时,政策就会发生变化,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中国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的几次波动已经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2004年以来,由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政策在执行中打折扣,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比如有的地方农民只享受到一半的农机补贴收益,一半被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农机主管部门盘剥。比如国家对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但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并没有降低价格,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部分资金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作用,不如直接补贴农民。2007年,种一亩粮食的农民获得了40元左右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补贴,但今年每亩地的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增加了20多元,占政府奖励政策的50%。
(五)地方财政补贴粮食政策性亏损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粮食企业对粮食政策性亏损实行财务挂账。按照要求,保单损失的本金暂时不需要偿还,只需要支付利息,但光是利息部分就让很多财政困难的县市不堪重负。只有一部分利息可以从承包给县里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支付,大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这些负担严重制约了粮食企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6)粮食储备单位设施老化,检测手段落后,影响粮食安全。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很多国家粮食储备,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粮食储备的需求。大量的国家储备粮必须存放在地方粮食企业的仓库里。由于维修资金不足,仓库设施老化,墙体开裂、倾斜、门窗破损严重。同时,当地食品质量监督检验设备老化,检测经费不足,无法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严重影响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