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的政策环境会对跨国公司的经营产生什么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通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从传统的服装、纺织、机械制造业发展成为电力、纺织、服装、机械、化纤、电子等产业多元化格局。截至2005年底,南通实际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257家,在南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入库的两税和所得税达到31.24亿元,占南通国税收入的35.97%。为了了解这些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具体经营模式对税收的影响,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对策,以适应新的国际税收管理需求,维护国家权益,我们专门组织了这次对南通部分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一、调查对象选择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南通投资的企业,以及20家可比规模、经营期在3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家,投资总额超过10万美元,涉及船舶、电子、化纤等行业。2005年,被调查的20家企业入库税收为15176万元,占全市涉外税收的5%。调查年份为2003年至2005年。中外合资企业7家,外商独资企业13家。其中,造船企业1家,机电企业1家,光盘制造企业1家,饲料企业2家,化纤企业3家,电子企业4家,皮革制造加工企业4家,化工企业4家。20家企业总投资654.38美元+0491.65万美元,户均投资7458万美元,总注册资本93834万美元,户均注册资本4692万美元,其中865438美元+0940万美元为外资注册资本,占注册资本的87.32%,户均注册资本4097万美元。20家企业中,18家企业有外方派出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管理。2005年实现利润16户,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为830695万元和55669万元,占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5898503万元实现销售额和实现利润的14.08%和9.46%。亏损户4家,年销售额191683000元,亏损1535000元,占比分别为14.26%,亏损165438,38+05586。二、被调查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为了使信息在不同层级上有效、快速地流动,以便上级直接掌握下属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试图将组织结构扁平化,这样可以减少管理层级,增加管理范围,方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此次调查的20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由中方控股,1家企业中外双方持股比例相同,18家企业为外方绝对控股。由于大多数企业由外方控制,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必然会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内部运营体系。从采购、生产、销售和知识产权的使用等方面来看,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内集团统一采购原材料,南通公司负责生产和自销,同时向海外支付专利费。对于这类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公司负责在中国统一采购原材料。采购的厂家和价格由中投公司确定,然后厂家直接供应给南通公司,南通公司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按照协议规定的标准向海外总公司支付专利费。2.海外总公司提供技术,国内成立专门的销售公司,南通公司只负责生产。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大多是拥有专有技术和技术竞争优势的集团公司。南通公司采用集团公司的技术,按要求生产产品。大部分进口原料从海外关联公司采购,产品国内销售由专门销售公司负责,南通公司必须向海外总公司支付专利费。3.海外总公司提供技术,南通公司负责生产,部分或全部原材料从关联公司采购,部分或全部产品销售给海外关联公司。这种运作模式和第二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没有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销售。企业使用的核心技术由境外总公司提供给南通公司,南通公司按约定标准向境外总公司支付技术使用费。4.集团统一采购产品,南通公司生产。(部分)产品销售价格由集团公司统一制定,(部分)产品销售给关联企业。原材料由集团采购供应给南通公司,由南通公司负责生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集团制定,部分产品出售给关联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南通公司不向海外总公司支付任何特许权使用费,但有公司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向海外关联公司支付佣金。5.南通公司采购生产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境外关联方。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海外集团公司控制着企业产品的海外销售权,而不是像其他企业那样,通过物资采购、技术使用、商标使用等方式从企业获取利益。6.原材料从海外关联公司采购,南通公司负责生产,产品出口到海外关联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海外集团公司控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和产品的海外销售价格。南通公司不需要支付专利费或佣金,集团公司一般通过产品转让定价从企业获取利益。跨国公司通过上述运作模式,使南通公司的利润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为调节,或将利润转移到国外或转移到其在中国的控制中心,如北京、上海等。三。经营业绩指标分析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运用相应的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了分析。(1)盈利能力指标分析1,销售收入。从2003年到2005年,有17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持续增加,2004年又有1家企业减少,2005年有两家企业减少。2003年销售总收入为65.2973亿元,2004年为78.9568亿元,2005年为65.438+0.022378亿元。企业销售总收入在增加,2005年增长29%,2004年增长265,438+0%。2.利润。盈利企业利润总额2003年为54399万元,2004年为54053万元,2005年为55669万元。20家企业中,10家连续3年盈利,2家连续3年亏损。2003年利润率为65%,2004年为75%,2005年为85%,利润率逐年上升。3.销售毛利率。2005年,我们将考察40%-50%之间的企业销售毛利率:1户,20%-30%之间2户,10%-20%之间10户,0%-10%之间5户,0%-65433户。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集中在10%-20%之间。4.销售利润率。在销售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扣除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非正常收支,反映企业的实际综合管理水平和利润水平。2005年,我们调查了企业的销售利润率:1户大于15%,3户15-10%,7户10-5%,5%-0%的5户,小于0的4户。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0-10%之间。5.资产回报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利用资产的程度和效率,也显示了资产增值和保值的情况。指数越高越好。2005年调查企业的资产收益率:20%以上的1户,20-10%的5户,11户,10%-0的3户。大部分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0-10%之间。(2)偿债能力指数为1,流动比率。一般认为2:1的指数比较合理,既达到了一定的安全性,又充分利用了资金。过低意味着企业短期支付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保障;过高意味着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05年企业调查:大于2: 1的2户,大于2: 1的2户,小于2: 1的16户。大多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都不理想。2.速动比率。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严格的考验。由于扣除了50%的存货,一般认为1:1比较合理。2005年企业调查:1: 1以上的3户,1以上的3户,14户,1以下的0: 1。多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只有3户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