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英特尔:为别人做芯片能东山再起吗?(下)
神译局是36Kr旗下的编译团队,专注于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专注于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趋势。
编者按:曾几何时,英特尔是半导体行业的旗帜,技术领先,利润丰厚,生活极其滋润。给别人代工是它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毕竟这样做投入太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可能在你收回成本之前就落后了。但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各种原因造成的芯片短缺,让以台积电为首的代工厂赚得盆满钵满,代工厂的技术也通过承接不同的客户需求不断提升。英特尔现在不仅赚不了那么多钱,技术也落后。于是半导体巨头打算第二次出击,做代工生意。这一次,能成功吗?文章来自编译,我们分两部分发布。这是第二部分。
图片来源:英特尔
重点关注:
比起迈几小步,一下子迈太大的步子更容易滑倒。
OEM市场的真正挑战是确保每个客户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让客户信任和制造能力一样重要。
对于英特尔和美国来说,采用OEM模式代表了一个重大转变。
夕阳下的英特尔:为别人做芯片能东山再起吗?
步子迈得太大很容易。
与此同时,台积电正在崛起。在整个2000年代,台积电资金充裕,这使他们能够投资更大、更先进的晶圆厂。这家公司证明了OEM业务不仅可行,而且有利可图。
很快,台积电开始向苹果伸出橄榄枝,这最终使该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当时苹果已经开始为iPhone设计自己的芯片。虽然它的早期版本是由三星制造的,但专利纠纷导致苹果开始寻找替代制造商。
苹果几年来一直在测试台积电的芯片。2015年,他们开始在iPhone6s上直接竞争台积电的芯片和三星的芯片。三星在名称上仍有优势——它的晶体管更小,因此应该比台积电的更高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台积电的芯片保持了它的地位,当iPhone7推出时,三星出局了。分析师称赞这款手机“非常薄,功能强大,台积电从那时起就一直在iPhone中。
台积电已经掌握了低功耗处理器的艺术,部分原因是它在为数百个不同客户代工芯片的过程中改进了技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前首席技术官胡说:“一旦你拥有大量代工客户,这些客户的产品周期就不可能全部同步。几乎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一项新技术出现,就会有一些客户愿意为此买单。
“比起迈几小步,一下子迈太大的步子更容易滑倒。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胡教授
一个能兼顾多个客户、多种技术的代工厂,能迅速超越竞争对手。例如,台积电的规模使其能够比其他任何公司更快地掌握极紫外光刻技术,从而减少了制造高级芯片所需的步骤,提高了晶圆厂的产量。
胡说,大型代工厂通常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客户,这鼓励他们采取小步骤,因为总会有感兴趣的客户。他说:“与迈几小步相比,一下子迈太大的步子更容易滑倒。”公司也更有可能从错误中恢复过来。
从历史上看,英特尔通常采用大跃进的方式,试图反映摩尔定律。根据摩尔定律,晶体管的密度每18到24个月就会翻倍。在公司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英特尔一直很成功,并推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更新,这使该公司领先其竞争对手一步。但是后来在2015,Intel就溜了。该公司宣布,其10纳米工艺芯片的上市时间将推迟。2017再次宣布延期。很快,这个行业巨头不仅没能与对手同分,反而落后了。
与此同时,其他公司开始效仿苹果,设计自己的芯片,而不是像英特尔那样购买现成的组件。随着台积电的领先,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他们的设计交给台积电制造,这给了该公司更多的机会来改进其工艺。今天,大约90%的尖端芯片由台积电制造,其余由三星制造。
胡说:“开发新一代技术极其困难。在极其先进的技术方面,英特尔现在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这可以追溯到英特尔没有参与OEM的事实。
信任问题
EurasiaGroup的地理技术实践负责人PaulTriolo表示:“真正的问题是,英特尔进入OEM业务是否有助于他们重返领先地位。
半导体行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你卖的越多,你改善流程的机会就越多,这有助于你进入下一个流程节点。特里奥罗说:“台积电就是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达到他们的能力和客户关系的临界尺度。然后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就是你需要的。
胡说:“没有代工,美国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吗?这确实是格尔辛格试图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涉足OEM业务,英特尔就无法在技术上保持领先——我当然同意这个结论。
对于英特尔和美国来说,采用OEM模式代表了一个重大转变。历史上,领先的美国公司要么充当设计和制造芯片的IDM,要么充当将生产外包给另一家公司的无晶圆厂设计师。部分原因是电脑芯片的大部分利润来自设计和销售,而不是制造。加州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Monterey Bay)创新与研究副主任詹妮弗关(Jennifer Guan)表示,作为纯粹的代工企业取得的成功“在历史上几乎是一个特例。不仅如此,她补充道:“台积电证明了这实际上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很多人都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现在,英特尔似乎正在将热情投入到OEM业务中。到目前为止,英特尔已经宣布高通和AWS已经成为它自己的客户。负责OEM战略和规划的副总裁克劳斯·舒格拉夫(Klaus Schugraff)表示,还有65,438+000家其他公司表示有兴趣。“我们的订单很长,客户来自各行各业。目前,英特尔似乎专注于高性能市场。舒格拉夫说:“我们发现,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业务增长将主要来自前沿领域。
然而,OEM市场的真正挑战不是它能否吸引客户,甚至不是它能否开发出更好的技术——而是它能否确保每个客户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乔治城大学研究员亨特表示,台积电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满足广泛的客户需求,尤其是芯片设计公司的需求”英特尔在这方面的经验并不那么丰富。
作为一个纯粹的代工厂,台积电的客户不必担心他们设计中的独特元素会被制造商窃取并用于他们自己的芯片上。斯坦福大学的H.-S.PhilipWong教授从2065438年到2020年领导了台积电的研发。他说:“在与台积电交流时,他们提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客户信任。这对他们来说和制造能力一样重要。
英特尔似乎已经从上一次失败的尝试中吸取了教训,当时的努力在五年后的2018年被搁置。与上次不同的是,新的英特尔OEM服务是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直接向Gelsinger报告。Shugraff表示,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在与供应商建立关键关系,这样无晶圆厂公司就不必将他们的设计塞进英特尔的做事方式中。而且在工艺设置上,客户也可以避免担心自己的秘密出现在其他芯片中。
MargaretHenschel是英特尔Fab32大规模制造工厂的一名员工,他正走过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市。蒂姆·赫尔曼/英特尔
舒格拉夫说:“我们可以隔离客户的机密信息,并在使用英特尔核心的同时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英特尔为特定客户定制的任何流程“只能为需要知道的人所知。他补充说,该公司还致力于“在分配产能的方式上对客户公平透明。”这看起来像处理其他代工厂。
此次收购可能有助于英特尔快速获得其中一些技能。今年早些时候,有传言称英特尔正在与Grofonder进行谈判,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进展。迈尔说:“英特尔之前做代工的尝试失败主要是因为它没有专注于客户,也没有专注于为大量不同的客户制造大量的组件。但是格罗方德做到了。
Shugraff承认,适应广泛的客户要求可能是对公司的一个考验,因为公司一直依赖于其内部设计师和其制造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他认为英特尔可以克服这一挑战。“这会让我们有点紧张。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十字路口的美国
任何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判断英特尔做代工的野心是成功还是失败。观察人士认为,至少需要3年才能得出结论,更有可能需要5年。建造晶圆厂需要几年时间,测试和生产新的芯片设计需要几个月或几年时间。哈佛大学教授施说:“这些事情总是需要一些时间。
从长远来看,英特尔的成功取决于美国的产业政策。台积电的成本低于英特尔,部分原因是其强大的支持。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估计,10年美国建造和运营一家晶圆厂的成本比亚洲高30%,其中约一半的成本差异归因于政府补贴。
美国国会正考虑向半导体行业注资约500亿美元,以鼓励在美国研发和建设晶圆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公平竞争,但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院长金志杰表示,如果这一法案获得通过,半导体行业每年将创造数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她说:“这意味着我们每年需要5000到10000名应届毕业生。没有一所大学能满足这种劳动力发展的需求,即使是像加州大学这样的大学系统也不行。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院长金志杰正在和正在上管理、创业和科技课程的大一新生交谈。大卫·帕默·莫里斯彭博公司
亨特表示,从短期来看,高技能移民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缺口。但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找到“增加人才数量”的方法,他说。“各个层次的人才都需要,从有职业学位的到有博士学位的。根据这些想法,金志杰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在制定一个跨越行业、大学和社区学院的项目,以满足需求。她说:“我们希望运营半导体教育的最佳实践,并在全美推广这些实践。
无论是美国还是英特尔,要想在半导体制造领域重拾领先优势,还有一段险峻的山路要爬,但受访者都无意放弃机会。亨特说:“我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让‘整个公司’专注于制造提高了台积电超越英特尔的可能性。但我不认为发生的一切是必然的。美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我们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有渴望与美国代工厂合作的设计公司生态系统。
伯克利的胡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有一个领导者,那就是英特尔。我们有技术基础,基本上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比。我们仍然拥有这个领域最好的大学。也许他们缺乏的是一种紧迫感。胡补充说,成功“实际上取决于你是否认为你必须去做。
目前很多人认为美国,尤其是英特尔,别无选择。迈尔说:“我们已经看到,这种* *加剧了半导体相对较小的短缺,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混乱。美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译者: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