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IT行业发展好吗?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硅谷?

硅谷,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上其他高新区在不断发展,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先驱。这一地区的风险投资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选择选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数量已经增长到大约1500家。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自从英特尔、苹果、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落户于此,这里就成了一座繁华的小镇。短短几十年,硅谷诞生了无数科技富豪。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依托附近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美国顶尖大学,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学和圣克拉拉大学的其他校区。硅谷以一批高科技中小公司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集科学、技术、生产于一体。

合肥的IT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现在称之为中国的硅谷还为时过早,但合肥未来的科技发展也是一片光明。

合肥还立足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顶尖大学,科研实力雄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直属中国科学院,中央直管副部级体制,排名“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他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协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除了中科大,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211高校,也向合肥输送了重要人才。不仅是这些学校。国内很多顶尖大学近几年都会在合肥设立分校。

这些知名的学校资源会给合肥带来宝贵的资源。

同时,在量子信息方面,国家计划五年投入6543.8+0000亿元。合肥高新区将建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综合园区,与中科大新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新区众多企业对接,形成产学研互补。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的规划与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的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与转化基地;构建中国元素与徽州文化交汇的创新平台;构建生态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绿色家园;打造以人为本、融入王嘴湖区的城市名片。未来,量子实验室将与东方的中科大高等研究院形成互补,必将成为未来高科技人才聚集之地。

合肥的科技产业未来主要在高新区和新站区。

合肥高新区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如科大讯飞、科大智能、科大国盾、赛维智能思科、华米、联发科、新华三、美亚光电等。

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和积累,在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技术方面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科大讯飞逐渐转型,其AI能力可以与国内互联网巨头相抗衡。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重大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BATX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将推进人工智能国家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初步考虑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学影像、智能语音等技术方向,以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为基础,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开源开放创新平台。

华米科技是华恒和小米的合资公司,也获得了雷军顺作为资本的巨额投资。它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及其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未来将引入更多全球资源和风险投资,打造智能可穿戴领域的又一个全新的“小米”。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打造中国声谷。

2065438+2006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中国声谷”为首个国家智能语音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声谷”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2065438+2007年7月,省长李专程来肥调研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要求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声谷”,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研究制定扶持和促进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省经信委副主任王表示,到2020年,“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将达到6543.8+000亿元,年均增长40%,引领“中国声谷”建设。

从科大讯飞到130人工智能(AI)企业;从注重基础研究到形成覆盖技术、平台、市场的产业链...作为国内首个定位于语音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声音产业”的发展,探索在万物互联时代,用声音呼唤“万物倾听”的大门。

合肥新站区

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国家级开发区和合肥最强的综合功能新区,最终把新站区建成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新区。

十一五期间,新站区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建设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总投资6543.8+07.5亿元的BOE六代线、总投资20亿元的鑫昊PDP、总投资6543.8+00亿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总投资约90亿元的蓝色LED产业化、总投资80亿元的海润光伏电池、总投资28亿元的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相继引进。以及日用化学品及回收、法液中散气、SMT及内胆清洗、韩明电子SMT、辛鸣电子SMT、BOE茶谷背光、BOE半导体金属零件加工、冠宏光电背光模组、汉博高科光学薄膜切割精达物流配送等配套项目。,总投资约6543.8+05亿元。TFT-LCD用光学级聚酯薄膜:合肥乐凯工业园一期于2008年6月5438+2月正式投产,二期主要生产扩散膜及相关高档光学级镀膜产品,于2009年7月正式投产。新站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成为实验区新的支柱产业,园区新型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合肥新站区建设少泉湖科技园

合肥新站也在规划这样一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配套完善、生态优良的集聚区——少泉湖科技园。项目规划以“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的生活条件、和谐的蓝绿生态环境”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五大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占地面积65,438+064公顷,位于新站区少泉湖西岸,涵盖吴伟路以南、大禹路以东、西淝河路以北、卧龙路以西,紧邻铜陵北路高架桥终点和地铁4号线延长线。

与此同时,新站区的北航科学城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2018年首批招生。

自北航合肥科学城项目签约以来,根据北航省委、省政府确立的“121”战略合作布局(建设1科教一体的合肥科学城、2个科技产业园、1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中心),北航与新站共同编制了《北航合肥科学》。

根据规划,科学城项目近期计划总投资44亿元。其中,一期将建设创新研究院,占地115亩,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分布在微电子、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天空综合信息网络、通用航空、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医疗与工业研究院等六大研究中心。第二教学区占地896亩(包括学生宿舍、体育馆等。),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约34亿元,重点建设北航微电子学院、国际民航学院、创新管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合肥研究生院。

到2025年,科技城将共建1个国家实验室,建设10个国家创新平台,聚集100家科技型企业,吸引1000名高端人才(暂定名“江淮学者”),形成10000名学生规模,带动1000亿元产值。按照计划,北航合肥科学城将于2018年正式开始研究生招生。微电子学院、国际民航学院、创新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4所学院也在筹备中,这些学院也有望于2018年开始在合肥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