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改革的内容

主入口:韩国系统。

在政治上,高宗首先采取了加强君权的政策。甲午战争时期,亲日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君权受到极大限制。甲午战争后,朝鲜处于不相干状态,旧法废弃,新法未立。李希,高宗皇帝,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重组他的力量,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国家。1896年七月,下令祭祀“用旧历”,八月废除二十三家,改为旧行政制——“道”,仅由八家改为十三家。这些措施都是为恢复旧制度铺平道路。同年9月,高宗皇帝废除内阁,恢复议会制政府制度,并开始加强君主制。然后,高宗皇帝构建了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1897年2月,高宗皇帝搬出了俄国公使馆。1897 65438+10月12日,高宗称帝,建元光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正式确立了与中日平等的独立地位,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与皇帝强化君主政体的目标相反,以文明知识分子为主的独立协会,主张民权,主张将咨议机关的中院改造为现代议会,实现君主立宪,并发起了“万人会齐”等政治运动。因此,在大韩帝国建立后的一年里,政局动荡,高宗天皇的朝廷和独立会围绕变法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其实质是君权和民权对变法主导权的争夺。到1898年底,高宗禁止独立结社,为进一步加强君权扫清了道路,高宗领导的光武帝改革开始顺利推进。

独立结社运动被镇压后,君主制继续扩张。1899年8月,高宗皇帝以宪法的形式颁布了《大朝鲜国体》,借助万国法的概念,明确规定朝鲜帝国实行“专制政治”和“无限君主制”,从而标志着韩国君主专制的顶峰。君权的扩张直接影响了大韩帝国的行政体系。虽然甲午战争以来新的内大臣制度、中央庭院、宫政等机构依然保留,但代表皇宫权力的宫政权力却大大扩张,议会政府及其下属各部的权力被削弱。一度被计划改造成名存实亡的议会中央庭院。另一方面,高宗天皇对适应皇权形式的独立国家形象的建构也在进行中。首先,高宗皇帝模仿西日,在1900年4月颁发勋章和绶带,包括金尺勋章、上升勋章、李华勋章、太极勋章、八卦勋章和紫鹰勋章。其次,光武帝六年(1902),高宗下令5438年6月+10月制作国歌,这是朝鲜和韩国现代爱国歌曲的雏形。光武六年(1902),高宗皇帝于5月6日颁布上谕,宣布定都平壤,称为“西京”。它基于中国的周宗和成州王朝,明朝的北京和南京,以及朝鲜的荆凯和西京。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引用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日本的东京和京都等例子,这些例子反映了高宗天皇的国际视野。同年,也就是高宗登基40年,大韩帝国举行了盛大的裕治皇帝40周年庆典仪式,邀请包括清朝在内的所有与大韩帝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参加这一国际庆典。同时,在各国部长面前举行了阅兵式,并演奏了新创作的国歌。这一举措不仅是高宗皇帝加强自身皇权的举措,也是树立和提升大韩帝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总之,光武帝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君权,在政治上树立独立国家的形象。虽然有借鉴西方制度的形式和思想(如万国法、勋章绶带),但总体上倾向于复古和保守。主要入口:朝鲜皇军

光武改革在军事上下了很大功夫。1896年,朝鲜高宗皇帝派遣闵永焕作为特使出席俄罗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典礼,期间与俄罗斯达成秘密协议,约定由俄罗斯派遣军事教官训练朝鲜军队。1896 10以普京塔上校为首的俄罗斯军事顾问团来到朝鲜,提出了在160名俄罗斯军官的指导下创建一支规模为6000人的朝鲜军队的方案。这一计划是为了在三年内使韩国新军队的士兵和军官人数达到4万人。1897年8月,俄罗斯向朝鲜派出了由13军官组成的第二批军事顾问团,帮助训练军队。大韩帝国建立后,仍然继承了以前的改革方法,以俄国军官为顾问训练军队。俄罗斯派遣军事教官等行为违反了维持日俄在朝鲜半岛力量平衡的原则,因此不断遭到日本的抗议,同时韩国独立协会也召开了反对俄罗斯干涉的全民会议。考虑到国际关系,俄罗斯于1898年3月撤回了派往韩国的军事顾问,随后开始了韩国的自主军事改革。

1899年,高宗皇帝开设“元帅府”,任命他为陆海军大元帅,皇太子为大元帅。设在宫中,分为军务、检务、录事、会计四个局。此举将军权牢牢掌握在高宗一人手中,满足了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与此同时,高宗皇帝改革兵制,着手建设现代化的朝鲜皇军,在中央政府设立俄式训练亲卫队和禁卫军,人数保持在5000-6000人;平壤和泉州有两个镇卫生队和14地方队。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后,在北方的益州、江姐、北青、靖城增设了四个镇卫生大队。同年7月,所有的镇卫生队和地方卫生队合并为五个镇卫生队,分别设在江华、水原、大邱、平壤和北青。1900年9月,以5号法的形式颁布了《陆军法》,规定了韩国陆军士兵必须遵守的317条法令。当时中国发生庚子事变,俄国进入满洲。在这种背景下,高宗更加重视国防建设。1900以后,大韩帝国的军费开支迅速增加,在日俄战争前夕达到政府总开支的40%以上,用于购买武器和扩充军备。1901年3月,高宗天皇以7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海防堡设置》,加强海防,并购买了日本军舰“吴恙”号。1903年3月15日,高宗颁布诏书,以征兵制取代征兵制,大力扩充军队。同年7月29日,军务大臣尹雄烈邀创建海军。

大韩帝国的军事改革旨在镇压本国人民的起义,最终目的是维护韩国的独立地位。这是从日俄夹缝中拯救民族的重要一步。1900年7月,俄国驻朝鲜大使巴甫洛夫向日本驻朝鲜大使林权助提议,日俄在朝鲜半岛南北驻军,防备义和团入侵。然而,当他要求高宗驻军时,遭到了高宗的拒绝,理由是南朝鲜有能力镇压土匪。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高宗大力推行军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维持南朝鲜国内的稳定来防止日俄干涉。另一方面,高宗的军事改革也隐含着扩张领土的意图。他多次派李带兵过图们江骚扰中国“海岛”地区。1902年,平壤被定为首都“西京”,也暗含北上之志。然而,由于财力不足和日俄战争的爆发,朝鲜帝国的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以失败告终。光武改革在经济上也实行了一系列“产富”政策。大韩民国政府鼓励工商业,所以在日俄战争爆发前,韩国国家首都发展迅速。以纺织业为例,光武年间,朝鲜苎麻制丝社(1897)、织造车间(1898)、朝织造社(1900)、李织造所(1900)、李织造所(1900)相继成立。中鲁织造社(1900)、楠竹洞组织院(1900)、首尔织造社(1901)、中谷染织院(1902)等企业。在海运业,先后成立了韩国合作海运公司(1900)、仁川海运公司(1900)、任晗海运株式会社(1900)。陆路交通行业,成立了李云社(1899)、云童社(1900)、京福铁路服务社(1901)等企业。对外,大韩民国政府继续其口岸开放政策,于1897年6月开放木浦和镇南浦,于1898年5月开放金城(今朝鲜金策)马山和平壤,并为各国侨民设立居留所,这也是大韩民国外交政策的反映,即把居留所变成“

大韩帝国还进行了财政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皇宫权力的扩大。甲午战争张张时期,实行统一财务管理,分科统一;光武帝改革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宫廷政府的权力极度膨胀,席卷了大韩帝国的财政收入和新兴产业,从而与分支相抗衡。光武帝改革时,宫内增设了西北铁路局(管理京义、靖远铁路)、铁道院(管理任静、京福铁路)、矿院(管理矿山)、隋民院(管理出入境)、平院(管理度量衡)、通信局(管理邮政通信)、警备院(管理警务),只要有管理相关行业的需要,皇宫中最重要的机构是内藏学院。最初,这个机构负责管理王室的内部金库。到光武时期,国家经济和财政的管理职能和管辖范围扩大了。“外国的税捐都是国家的,财政和支出是不一样的。”此外,内藏书院还负责经营红参贸易,铸造白铜商品,管理水利和矿业。李是长期信任的人,在宫中及朝中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可以说,他在日俄战争前垄断了朝鲜帝国的整体财政,是朝鲜皇室的大管家。一方面,故宫和藏书楼权力的扩大显示了高宗皇帝的自私自利,增加了苛捐杂税,另一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此外,大韩帝国还引进了现代预算会计制度,并从1900开始公布国家预算,进一步完善财政。在金融方面,韩国天一银行(1899)、首尔银行(1903)等民营银行都是在政府资金的参与下成立的。1901二月,高宗皇帝颁布第4号令,颁布货币条例,实行金本位制,开始筹划发行货币。为了抵御当时日本的经济侵略,大韩帝国于1903年3月成立中央银行,由申相勋和李任副行长,计划全力发展韩国金融,但因日俄战争爆发而中断。

大韩帝国还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政策,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城市建设和“轻武器和广阔领域”。1896年7月,朝鲜政府颁布了六项“铁路条例”,决定在中国修建标准轨距铁路。铁路铺设成为日本、俄罗斯等列强在朝鲜半岛争夺的焦点。日本很快夺取了任静线和京福线两条铁路的铺设权,法国也获得了京义线的铺设权。但在1899年,朝鲜帝国政府收回了京义铁路的权利,成立了西北铁路局进行建设和管理。这条铁路因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直被日俄觊觎,但韩国直到日俄战争爆发都拒绝放弃。此外,大韩帝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铁路调查,英国顾问白于1898年8月制定了计划,规划了由京元线、湘线等四条铁路组成的朝鲜半岛铁路网。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是进行首都首尔(今韩国首尔)的重建工程。大韩帝国开始起用朴丁洋、李尚斋、李财源等留美人员参与首尔市政建设,并与美国企业合作,于1898年成立首尔电气公司,首尔政府授予尹李月元为社长。首尔的改造也是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蓝本,在市中心设立地标,加建、拓宽道路。1899年,市内有轨电车投入运营,安装路灯。1903年,首尔建成自来水和下水道,首尔建成公园、剧院等设施,从而在日俄战争前初步完成了首尔的电气化和现代化。光武改革期间,土地开发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光武测地”。1898年设立土地丈量衙门,在美国人的协助下,19010年设立地权衙门,1902年3月地权衙门并入地权衙门。“地契”备案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日俄战争后,“轻武器和测田”事业被迫停止。随着光武改革的推进,韩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高宗皇帝废除了甲午战争后期颁布的剪头发和换衣服的命令,但他逐渐采用了西式服装。1899年2月1高宗·李希皇帝在会见清朝的特使徐寿朋时穿着西装和制服。公元1900年4月,高宗以第2001号皇家法令的形式颁布了“官服大制”。14,规定韩国公务员应戴西式高顶帽、大礼服、小礼服、丝绸高顶帽、燕尾服、制服“并使用欧制”。此后,韩国大部分上流社会和部分民众陆续换上了衣服,韩国的警察和士兵在1902之后全部换上了西式制服。随着铁路的修建和海陆交通的发展,大韩帝国的交通变得极为便利。随着通信的迅速发展,邮政和电报网络遍布韩国,韩国于1900年正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韩国也引进了电话,1902开通了首尔、仁川、平壤、釜山的长途电话。大韩帝国还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广泛开展社会救济。1900成立了国立医院广济医院,还成立了首尔疫苗接种部。1901年10月,高宗以第18号令的形式建立惠民医院,作为“岁时赈济饥民”;在这一年的高峰期,社会福利机构“扶孤寡到贫无依”于同年2月下令在首尔成立了一般惠民社,并在各郡设立了支部。为了筹集活动经费,皇室率先向惠民社捐款2万元,并下令官捐65438+半年俸禄的0/3,官捐65438。

光武帝改革期间,高宗非常重视教育。1899年4月,他写了一封信:“国家立学成人,以广博的知识求上进,以为成事用好身体为基本。现在世界各国都欣欣向荣,谁有钱无敌?但据说如果你从事格致的研究,你会明白物理学的意义,你的知识会得到提炼,你会从中受益。你的乐器会变得越来越精巧,越来越新。国家优先比这个好。我国的人才未必给外国,而是教出来的,没有知识,所以人民的知识不开放,农业和商业企业的成就不繁荣,以致人民生产萎缩,国家经济萎缩。.....既然政府改了部,那就没什么可循的了,会认真处理的,会成功的。”高宗颁布了大量的近代学校教育规则,如医学院官制、中学官制、商业学校官制、外国语学校规、中学规、矿冶学校官制、邮政学徒制、电气学徒制等。在朝鲜帝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多达1899、10的首尔国立小学、6所外国语学校、1医学院、1师范学校和62所地方国立小学,还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从新设学校的名称来看,大韩帝国着重发展职业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改革。而灌输现代文明、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则不在考虑之列。在推行新式教育的过程中,高宗皇帝仍然推行儒家思想,自称儒家祖师,尊崇姬子和孔子,并宣布在成均馆设立招贤堂,聘请在野学者评议政务。这体现了大韩帝国改革的“新旧参与”路线。然而,大韩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严重不足,常年保持在财政支出预算的2%左右,与逐年增加的军费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日俄战争前韩国的新式教育虽然发展起来了,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光武末期教育才全面开花。

在社会文化方面,光武改革时期,朝鲜报刊发展迅速,出现了《独立新闻》、《帝国新闻》、《朝鲜日报》等近代报刊,在国民启蒙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鲜语被提倡并成为韩国的国语,1902成立了汉语学校。政府公文不再只使用汉字,而是使用汉汉混合字体(汉汉混合体)。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韩国。这些社会文化的新变化,为后来兴盛的爱国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