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潜规则”大师的印章值多少钱?

目前工艺美术领域有一个“潜规则”:很多成功的大师几乎不再自己创作,而是以“监制”、“监制”、“大师工作室”的形式,由自己的徒弟、助手完成很多工序甚至整个作品。有的大师负责设计概念,有的在作品基本成型后进行简单的修改,有的甚至只是在最后敲个章盖章就万事大吉了。然而,大量这类手工艺品以“大师”的名义进入市场,并获得了好价钱。

那么,这样的“杰作”有价值吗?收藏级的工艺品可以监管和监督吗?并听听相关人士的说法。

紫砂经营者张先生-

大师工作室是个伪命题。

在紫砂界,50%以上的大师壶都不是大师做的,而是要经过锻造才能和大师产生某种联系。包括大师工作室在内的监制、监制,已经成为变相敛财的手段。大量生产日用品或者工艺品,以艺术的名义,骗取艺术的金钱,却没有艺术的真实。

师傅们真的有时间监督施工吗?紫砂从矿石到熟料,到泥坯,再到成品的过程极其复杂。比如顾景舟的茶壶,前前后后修整了上百次,花了22年才定型,可见创作之难。真正的监督应该是什么样的?认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王辉,设计了几个有节奏的壶。艺术构思很奇妙,但他的制壶技术不达标,于是请了有30多年制壶经验的工艺美术师尹慧娟和曹帮他制作。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每天都聚在一起研究,讨论,讨论每一个环节。最后做成一个系列,用料纯正,造型比例和谐,细致的表现了壶的魅力。这种真正的监督持续了很久,最多能出一两个。怎么可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成百上千的大师监制的作品?其实有的大师只是设计了一个模型,所有的工作都是别人做的。这不叫监督,最多只能算是模仿。

不过也有一些大师爱惜自己的羽毛,比如何道洪,就订了他的一个茶壶。要两三年才能送到,他们还订不到。他公开宣称:不招代工,一年就做两三件,最多不超过五件,市面上的肯定不是他做的。就算他真的做多了,他也宁愿敲女儿的印,也不愿戳自己的。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我们不评价这个方法好不好,但至少不会把自己的市场搞乱。

所谓的大师工作室是个伪命题,就像绘画界流行的分工:有人画头像,有人画衣服,有人加风景,都是一样的。一幅明明只值几十元的商品画,用大师的钱卖到几十万,紫砂壶的制作也是如此。在一些大师工作室,大家都有分工,谁起来,谁印口,谁装,然后大师加工,盖章,可以卖个好价钱。外观的同质化将紫砂艺术推向了死胡同。

而最差的“代工”也要靠所谓的大师工作室。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你的壶做得好,但不出名。那我邀请你来大师的工作室制作。做完之后,我会帮你修改。盖我师父的印章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这是最具欺骗性和危险性的,因为师傅是自己造假,所以师傅工作室也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绞肉机”。有些紫砂爱好者,为了买到所谓的大师壶,就去工匠家或者大师工作室挑壶。但坦白说,即使你买的壶有证书,师傅和你合影,也不能证明壶是真的。有很多大师七八十岁了,眼睛都模糊了,手也抖了,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出版。这可能吗?

我一直跟紫砂爱好者说我买的是壶,不是锅底的名字。同样是顾景舟的作品,有的能卖到1.2亿元,有的只有几百万元甚至更低。为什么?就是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水平不一样,付出的心血不一样。在购买紫砂壶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紫砂工艺。

中国玉雕大师范俊民-

大师保证思想设计

修行可以让别人走。

我认为当今玉雕发展最重要的是理念和设计理念,要致力于提升玉雕在这方面的附加值,做出真正有水平的艺术品,只要国家级玉雕大师有理念和设计理念,提出具体要求,实际操作部分留给能做得更好的年轻人。我觉得没有问题。

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室和我的作品都落后了。我最近才签下自己的工作,因为团队里有些年轻人正在成长,已经独立,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大家还在共同努力完成一些作品,仍然以“范军民工作室”的名义推出。

我的工作室现在每年发布作品100左右,整个团队16人。作为负责人,我会对整个过程有基本要求,包括选材、设计、工艺,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专注于设计和建模,选择哪个地方由我决定。但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有人擅长开大料;有些人善于处理细节。每一项工作都会一起讨论,不同的部分会分配给最擅长的人。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一个作品上尽可能地使用我们最好的资源。

我也会自己做一些作品,但是完全是有趣的,一年一三件。但是我觉得工作室的作品和我自己的差距并不大,两者也没有必然的区别。范俊民工作室制作的玉雕,主要是看材料的成本和制作的效果,和谁制作的无关。有时候,自己做的东西没有我们工作室出的价格高,这很正常。不是师傅自己做的,肯定又好又贵。

说实话,玉雕大师一般在45岁以后,眼睛和手各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比不过年轻人。所以没有必要强迫一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大师做的,没有太大意义。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

大师是否亲自做艺术,差别很大。

陶瓷制作不同于绘画和书法。很多步骤对体力要求较高,分工合作很正常。而我们钧瓷是独一无二的,原料的选择、配比、成型、施釉,尤其是烧制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最终钧瓷的艺术效果。所以师傅自己做不做差别很大。

目前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在工作室做,两个徒弟主要帮我做揉泥、“烧”之类的手工。配料,成型,上釉,烧制都是我自己完成的。这样做肯定是慢的,一年四季理想作品屈指可数。

但是有很多种大师工作室,比如我的,真的是一个人做的,大概占陶瓷行业的五分之三,有的工作室是靠小组合作。不得不承认,现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成功的师傅,自己做的比较少,通过监督、督导、工作室工作等方式,帮助徒弟、助手很多。具体来说,师傅通常对这一步配料有自己的秘方,这一步可能会有人监督,只要师傅自己注意保密;但是哪个人的手做的成型步骤差别很大。有时候只是“一线”之差,造型并不完美。这条“一线”就成了大师和工匠的距离,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距离。就这一步来说,没有办法通过监制和监制来保证水准,师傅还得自己动手。

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判断是大师作品还是大师工作室的时候,主要看底款。工作室的制作肯定会落到工作室的钱里,大师自己的作品肯定会落到他个人名下。但是,也有一些产品是打着大师的名义,实际上却属于代工。但我相信真正的大师都是德艺双馨,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审美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收藏者提高审美水平,选择真正有收藏价值的陶瓷作品是最安全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忠荣-

工作室生产的不是艺术作品

目前大师工作室无处不在,以大师监制或代工的方式不断产生作品。有的师傅一年能做几百块,完全是“江湖浪迹”。在上百个玉雕大师中,90%以上可能都是这样。对于收藏者来说,是“大师”花的钱。其实他们买的是工作室的产品。

工作室,说白了就是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以商品为主,虽然也会有精品,但也只能算是工艺品,不是作品,更不是艺术品。

我自己现在的情况是:自己的作品每年都是三四张白玉牌,署名“中荣”。工作室每年生产几百件左右,招牌是“中荣御典”。我的工作室现在有30多个学生,有专门的设计团队和制作团队。我会检查原材料的质量,设计,包括雕刻工艺,但一般来说,我会从维护商品质量的角度介入,而不是从制作艺术品的角度介入,这和我个人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雕玉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哪个头主导哪个手在做,差别很大。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由大师亲自完成,不可能监制产生。换句话说,如果说《钟嵘》里我个人的含金量是99.9%,那么《钟嵘玉典》也和我有关,但含金量只有30%~50%左右。我现在非常清楚地区分它们。然而,一些大师工作室却在故意混淆视听。很明显,含金量只有30%的东西,却被迫以含金量99.9%的价格出售。有很多情况。

我还在做一件事。我个人所有的“钟嵘”作品都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登记,国家版权局会发放“身份证”,保证这些作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现在除了我没有其他玉雕师傅会这么做,因为大部分都是靠工作室代工,作品也不算太辛苦。其实也不可能深究,也不方便维权。但消费者要承担的风险变大了:首先,你花高价从这个大师工作室买的东西,不能保证是大师自己做的;其次,这样的玉雕是可以复制的,不具有唯一性,收藏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