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是什么?
美国选民用他们神圣的选票历史性地选出了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乔治·w·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然而,一旦奥巴马上台,他的对华政策将会有什么特点,这将是中国乃至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的问题。
从奥巴马迄今为止的各种表态以及其竞选团队中国际问题专家的一贯立场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虽然会延续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要素,但在对华经贸关系、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仍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上台后的前半年到一年内,在贸易逆差、环保、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乃至人权等问题上明显会变得强硬。
应该说,奥巴马对国际问题并不陌生。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时主修国际关系。2005年当选联邦参议员后,他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任职,对外交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统。有鉴于此,奥巴马上台后,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对华关系上,都不会做出让外界惊讶的决定。
从奥巴马竞选时倚重的国际关系顾问群体来看,他的对华政策将更类似于克林顿政府,因为克林顿的很多老部长现在都聚集在奥巴马的麾下,比如前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教授丹尼斯·麦克唐纳、 前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的外交政策顾问,现为美国进步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克林顿政府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苏珊·赖斯,以及前海军部长理查德·丹齐格。 此外,著名地缘战略家、民主党资深外交官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也是奥巴马在国际战略等问题上经常求教的对象。
虽然迄今为止对华政策并不是大选辩论的主题,但华盛顿决策圈内外普遍认为,中美关系是美国未来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奥巴马自然不会忽视。他长期选择精通中国事务的前政府官员为他出谋划策,比如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高级主任、现任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项目主任的中国问题专家杰弗里·巴德,以及精通中文、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亚太事务特别助理的戴维·中途。
就对华政策而言,奥巴马阵营的基本立场是,美国不应视中国为“敌人”或“威胁”,不应“妖魔化中国”,应建设性地看待中国的崛起,帮助中国在国际社会确立应有的地位。中美之间难免存在问题、矛盾和利益分歧。因此,美国应该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些分歧。然而,过去20年美国对华关系的历史表明,美国总统竞选经常严重扭曲中美关系。在竞选期间,所有候选人都对中国采取了过于强硬的立场,但上台后,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在半年至一年内大大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奥巴马似乎在重复这个错误。2007年4月,在民主党候选人辩论中,奥巴马声称中国“对我们来说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而是竞争对手。然而,我们必须确保我们与它有足够的军事联系,并建立相应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够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虽然他也极力主张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但在战略定位上又回到了7年多前布什政府的初始阶段。
尽管如此,鉴于现实主义者在奥巴马的中国问题顾问中占大多数,而且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奥巴马对中国“既非敌人也非朋友”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将像克林顿和布什早期那样被放弃,他的对华政策将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与布什目前的对华政策相比,当时奥巴马对华政策的特点将主要体现在中美经济关系上。
鉴于民主党和共产党在对华经贸关系上的侧重点不同,奥巴马政府将明显比现政府更加强硬。奥巴马多次强调,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服务方面,为在经济全球化下遭受损失的美国工人提供改善生活的途径。支持经济国际化的奥巴马声称自由贸易对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民主党更注重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的特点。这一理念,再加上奥巴马迄今为止的对华政策讲话,预示着奥巴马政府的对外和对华经贸政策不仅会优先考虑劳工权益和环保问题,还会在中美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甚至超过布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