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何时国产?

创新药何时国产?

在医学领域,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从模仿、模仿、创新到创新,就像一个金字塔,底层的仿制药厂商永远面临低利润和激烈竞争;而顶层的创新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面对诱人的市场“蛋糕”,世界主要制药大国都在加快创新药物研发的步伐。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上千家药企生产的化学药品95%以上是仿制药。随着制药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药物的研发,R&D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的创新药物已经到了面临突破的重要关头。

增加研发投资

近日,国内医药行业的两起跨国并购引起业内轰动:7月26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与瑞士公司Acino签约,以2.45亿欧元收购其透皮给药系统和植入剂业务;7月28日,复星医药[2.10%资本研报]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印度格兰制药有限公司(Indian Gland Pharma Limited)约86.08%股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医药[0.97%]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

加强海外医药领域的M&A,已成为中国医药[0.15%资金研报]企业提升R&D水平,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着力点。绿叶制药集团相关人士指出,收购这样一家在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专业水平的欧洲公司,将大大提升绿叶制药在R&D、新制剂领域的生产、国际注册和营销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奇瑜表示,中印两家药企的资源嫁接将有助于推动印度药企在R&D创新和仿制药出口方面的国际化。

事实上,以绿叶制药、复星医药、恒瑞医药[-1.32%资助研报]、天士力[-0.96%资助研报]为代表的药企已经成为我国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梯队”。目前,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占绿叶制药总收入的80%以上,并拥有丰富的在研产品线。“十二五”期间,复星医药的R&D投资已超过20亿元;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已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4项,22项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其中全球专利(PCT专利)100项;天士力是中医现代化的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孙鹤表示,经过近20年的努力,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已顺利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进入数据统计和新药申报准备阶段。一旦注册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通过美国FDA注册的复方中药产品。

十年磨一剑。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新药研发“第一梯队”为代表的一批本土药企在新药研发领域崭露头角。从R&D投资来看,虽然国内企业在R&D投资总额与跨国药企差距较大,但R&D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赶超势头强劲。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8家R&D投资高企的R&D投资增速均超过20%,恒瑞医药、复星医药、海正药业[0.81%资金研报]的R&D投资均超过8亿元,在处方药销售额上直追部分世界前50的药企。从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等企业已经达到或接近65,438+00%,超过部分全球前50名的仿制药企业。

“如果中国在10年后成为医学创新的重要来源,我不会感到惊讶。”阿斯利康全球产品组合和产品战略执行副总裁Luke Miels表示。

寻找突破路径

创新药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业内人士都知道,从立项到药监部门审批是一个漫长、风险大、费用高的过程,一般需要10到20年的周期,资金约654380亿美元。在研的10000种新药中,最终可能进入临床的只有10种,真正销售额能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可能只有10种。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药物的专利保护期可长达20年,一种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往往会使公司股价飙升,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中国在R&D实力、资金投入和新药储备方面与跨国制药巨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创新药物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全球销量最高的10药品全部由跨国药企研发生产。中国如何发展创新药?业内专家认为,要立足国情,找到适合我国药企现状的突破之路。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企业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复星医药不断完善“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药物研发体系,在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大分子生物相似药、高价值仿制药、特色制剂技术等领域搭建高效研发平台。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贻芳表示,复星医药的R&D、创新和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近期将着力打造创新能力,包括人才结构、基础设施支持和临床能力建设;中期走“模仿与创造并举”的道路;长期来看,将成为一家完全创新型企业,力争在10到15之后,贡献复星医药大部分创新驱动的收入。

近年来,FDA新药申请的505(b)(2)路线越来越受到新药研发领域的关注。这条路径可以适用于两类申报,一类是新的化学分子,另一类是已批准药物的变更,包括适应症、剂型、给药途径、药物方案等。美国中药发展协会前会长、罗氏制药高级董事徐志新博士认为,采用505(b)(2)路线是中国药企的现实选择。他说,505(b)(2)可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已被证明的实验,让R&D企业不仅可以节省资金,加快药物上市的进程,还可以享受新药带来的市场回报。这是一个高成功率和低风险的R&D战略。

业内专家建议,对于目前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药企来说,提高竞争力有两个途径:一是选择一些难以模仿的产品来攻克,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二是挑战技术壁垒低的505(b)(2)产品。一旦成功,既能在部分产品上形成专业优势,又能避免同行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新药在美国注册上市被业界公认为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绿叶制药、天士力等企业纷纷在美国设立R&D中心及相关机构,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出一套“中外结合,更快更好”的国际化项目模式管理,开创了中国医药产品在欧美注册销售的新路。

做好顶层设计

由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特殊性,从基础研究、企业研发、临床试验、新药注册到市场推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链条,涉及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医院等多个环节。对此,专家建议,应牢牢把握国际创新药物发展新趋势,构建产学研联盟,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

创新药物研发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提出,医药行业在“十三五”期间要增强创新能力,即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积极推动我国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吴海东介绍,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原创药物研发力度,将药物研发从仿制提升到创制,满足我国临床重大疾病防控需求;二是搭建平台,建设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聚焦行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三是支持中小创新企业发展,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医药产业创投计划,支持一批从事新药创新的小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