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文明社会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但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才算是“发达的、有组织的”呢?
这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
长期以来,说起“文明”这个词,很多人总是用“古代”或“现代”、“东方”或“西方”这样的前缀来讨论文明的“划分”。
尴尬的现实是,即使步入现代文明,几百年的历史已经充满了血腥、强制和奴役,所以这种“文明”和野蛮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相反,在欧洲所谓的“黑暗中世纪”,存在着大量的自由城邦,私有财产和司法权威得到充分尊重,人们的潜力被发挥到超乎想象的程度,一些天才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似乎并不总是分阶段进化的,而是有一些元素贯穿其中,为全人类所共有。
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文明是人类独有的,动物界没有文明。文明和野蛮有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后果。
文明社会的暴力集中度低。
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社会的暴力集中度一直是越来越低。
几千年来,人类杀死的同类越来越少,这是文明不断进步的最重要标志。
人类生活越来越好,这首先得益于日益增加的安全感。战争和暴力是影响人类安全的第一大原因。
例如,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废除了寡妇殉难制度。因此,我们可以说19世纪的英国制度比印度文明得多。
再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会用石头砸死出轨的女性;在非洲的一些部落中,仍然保持着给未成年女性割礼的习俗,这种习俗通常是强制性的,通常不需要麻醉和消毒...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行为。
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当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插遍整个欧洲,野蛮和暴力就会永远消失。
正如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赵霖所说,启蒙运动本身就酝酿了野蛮和暴力——当法国大革命的广大群众高举正义的旗帜,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唯一的正义时,这种激进主义必然导致文明的堕落,导致更大范围的野蛮。
他认为野蛮和暴力是人性的一部分,文明可以让人们尽可能少地使用它,甚至有一天不需要再使用它,但不可能破坏它。
可以说,即使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野蛮也没有消失,我们会在各种社会新闻中看到它的痕迹。
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如何防范他人的野蛮,如何克制自己的野蛮,前者决定了我们的安全感,后者决定了我们的道德感,这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实践。
文明社会有稳定的产权,
界限很清楚。
米塞斯说,如果自由的意义只能浓缩成一个词,那就是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是人类特有的概念。
在动物世界里,两只蚂蚁争夺一块面包,猎豹和鬣狗争夺一块肉,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在人类社会,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因为财产不可侵犯,这是人类获得其他自由的基础。
当每个人都拥有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市场交换和分工就能成为可能,人类就能告别残酷的丛林法则。
产权边界越清晰,越能激励人们诚实守信。可以说,私有财产的公平保护程度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历史教科书曾经告诉我们,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因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塑造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最相信什么观念。
他认为英国即使没有工业革命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因为他们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深入骨髓,连国王都知道未经允许不得踏入人民的大门。
所以有一句流行的英语谚语:“风可以进,雨可以进,但国王不能进。”
拉丁美洲几乎与北美同时获得独立,但由于没有像美国那样继承英国的产权制度,至今仍处于贫穷和动荡的深渊。
赵霖进一步指出,起源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主义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乌托邦人有一个* * *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权和各种邪恶现象的平等社会。这种思潮逐渐演变为穷人对富人的仇恨,20世纪许多灾难的思想根源也与大川乌托邦主义有关。
尽管休谟、伯克、阿克顿、托克维尔、孟德斯鸠、哈耶克等思想巨擘早已论证了财产权对自由的重要性,但乌托邦主义的魅力太大了,它依然萦绕在那些自称上帝的政客和那些想要“打土豪分田地”的人心中。
一个人文明与否,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能称得上合格?
文明社会是开放的,高度合作的。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论兵》中说:“民强。”所谓人民和谐,是指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
在生物界,动物虽然可以合作,但合作程度远不及发明市场的人类。依靠市场交换,分工变得高度专业化。
近代以来的全球化使人类的合作程度空前,全人类的财富总量和生活水平加速提高。
比如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抢劫,杀人,甚至吃人肉。这些残暴血腥的行径,与中原汉族相比,当然是野蛮的。
后来受中原人的影响,一些部落逐渐学会了如何与汉人做生意,用畜产品换取茶和铁,这是一种野蛮的文明。
而坚持封闭自己种族的人,最终被历史淘汰。
在一篇关于文明发展的文章中,赵霖将文明的迁徙与融合视为更高维度的分工与合作,比如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融合,最终造就了空前强大的罗马帝国。
近年来,世界上反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亚非拉许多国家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者。他们认为闭关锁国更有利于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对此,赵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长期处于世界几大古文明的领先地位,在于唐朝建立的开放,直到清末才陷入“闭关锁国”的陷阱,甚至走向衰落。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仍然有守旧顽固的声音,甚至有呼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声音。喊“三免”的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顺应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和新兴大国的发展趋势,不被时代抛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
文明社会普遍遵守契约。
“契约精神”一词虽来自欧洲,但其精神内核在中国古代先贤已有阐述。
墨子说:“诚为天下之结。”意味着诚信是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什么都做错了也是,说小依赖就是大依赖。说明契约精神并不是欧洲人独有的,这是东西方都普遍认可的文明价值。
人是一种有记忆和远见的生物。当他积累了足够的游戏经验,他迟早会明白一个道理:
依靠无休止的自相残杀,永远走不出囚徒困境,铲除根源也无法带来长治久安。保持安全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 * *的底线和责任明确的合同。
尤瓦尔·哈拉里说,正是这种强大的“* * *想象力”使人类跳出了动物的范畴,成为万物之灵。
比如货币信用,纯粹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但正是这种想象保证了它的价值,使人类的市场交换更加便捷高效——哪里的金融市场开放发达,哪里就一定是文明程度高的地方。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信守承诺的人一定会在多重博弈的环境中收获最大,因为这样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
但是,契约精神作为人类固有的价值观念,并不是来自市场经济下的工具理性,而是来自先验的非理性。
赵霖指出,欧洲人的契约精神实际上来自上帝。信徒们与上帝订立了一个神圣的契约——只有不作恶才能行善。所以,当人与人之间互相许下承诺的时候,这份契约总是受到上帝的“眷顾”。
对于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国家来说,诚信更多的是一种世俗价值,其实践高度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和社会惩罚机制。
道德永远是少数人对自己的要求,而社会的惩罚机制往往来得太晚,缺乏威慑力,所以保持长期诚信的人永远是少数人。
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并对自己的承诺有一种羞耻感,这个社会才能说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文明社会遵循法治,
法律保护所有人的自由。
在一个文明国家,唯一的国王应该是法律。
一切都严格遵循法治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由于契约的普遍确立,文明社会出现了以宪法契约为核心的法治精神。
在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三权分立和制衡充分限制了公共权利,使人们获得了长期的安全感、言论自由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自由...《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不存在普遍和系统的任意惩罚(饥饿、剥夺睡眠、刑讯逼供等。).
即使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才能定罪处罚。
在一个野蛮的社会,程序正义经常被践踏。许多明显的罪行甚至是以法律的名义犯下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契约精神是文明的基石,法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大厦。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越高,对人民权利的保护越充分,这个国家就会越稳定、越繁荣。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可以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那就没有自由,因为其他人也有这个权利。
赵霖在一篇关于基督教的文章中指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人们之所以能够遵守法律,是因为上帝赋予了人们这些作为内在“理性之光”的道德法则,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文明社会有普遍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自私是生物的本性,是生存繁衍的基础,但人类是有同情心的,与自己相似度越高,越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心。
比如,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亲戚朋友,同类,动物,植物...
个人选择的社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创造力。当一个社会的规则允许人们“自私”,鼓励人们互利时,人们就会自发地同情弱者,处处为他们着想。
因为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的普遍状态是,你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活得足够好,你可以不遗余力地帮助弱者,把同情心扩展到陌生人、动物甚至一切生物。
如果一个社会中最弱小的存在也能有尊严的幸福的活着,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相反,如果总是停留在马斯洛的“最低层次需求”——人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最低层次的食欲、性欲、安全感需求,甚至不惜损人利己。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美德和生活品质都会成为稀缺品。
文明社会不是空中楼阁,也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她是由每一个热爱自由,渴望自己和后代拥抱文明的个体所建造的。——先文明人,后文明社会。国外学者提出了“文明人的七大特征”:
1.对自由、平等、守信的认知和坚持。
2,善恶的分辨,追求真理的意识。
3.自觉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冲动和行动。
4、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5、对同类或同胞的善意。
6.哀嚎和反抗邪恶。
7.对弱者的同情或帮助。
最深刻的问题,
是用最肤浅的方式表达的。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西方是最先进入现代文明的地区,所以中国人看待现代文明往往更习惯于看西方人写的书。
从理解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但无论是理解中国和世界的走向,还是理解自身的转型向何处去,更重要的是以中国特有的问题意识来看待现代文明,因为这样的视角与中国人息息相关。
在众多研究现代文明的外国学者中,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有着独特的视角。他以中国学者特有的问题意识,抓住了现代文明中最关键的三条主线,让读者得以一窥中国语境下现代文明的内核。
所以韦罗庭涛和先知书店真心推荐赵霖的招牌作品《现代文明三部曲》,这本书算不上是一部全面的历史,幸好不是。赵霖先生一上来就抓住了现代文明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既有现代文明中的大局观,也有鲜活的细节——依次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赵霖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首。关于他,有句话叫“没听过赵霖老师的课,就没上过武大”。因为,再难的问题,在他的作品里也能深入浅出,变得生动有趣。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物质丰富,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社会上有更多有知识的人,人们可以和睦相处,犯罪率很低,孩子可以快乐成长,老人可以安度晚年,没有战争和饥荒!有困难可以互相帮助,不互相伤害!
文明社会只能靠男人来完成。男人不要过多的介入家庭事务,至少家庭教育(大男子主义)可以让孩子更纯洁善良。人类道德滑坡的根源是对现代教育的追求,就像孔子问老子“崇仁义远非人性”!因为学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不好的思想,离文明社会越远。
所以男性主导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道德指数更接近母系时代,他们纯洁善良,而不邪恶。不用担心孩子会变得愚蠢落后,因为有一个学校,有一个社会,会慢慢教会孩子如何做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