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你觉得“当年的味道”还能找回来吗?
现在的年份物资丰富,基本不欠账。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年货准备得很充分,基本上吃喝绰绰有余,什么都不缺,所以一年过得平淡。
以前,每年这个时候都很忙,砍柴造灶,打扫庭院。碾米,磨粉,杀猪杀羊,等等,家家都忙着干活!但现在货源充足,肉、蛋、菜、果、油、盐、酱、醋都是超市一次搞定,没有了过去繁琐的东西,让人感觉年味索然。年纪比别人大的人都过了年,不想盼了,也是年轻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城市街道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给过年带来了沉闷。
感觉很难找回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了。
首先,人们变了
小时候,过年很好玩,无忧无虑。
现在春节的责任和义务多了,心里的事也多了。
第二,环境变了
以前每到过年都是张灯结彩,少不了祭灶、扫尘、贴年画、贴春联、贴窗花。现在如果回老家比较好的话,我就收拾一下,最多在外面贴个对联过年。至于其他习俗,我们年轻人都记不清楚了,怎么操作呢?
以前每次过年去街上的各种庙会,很少在庙会上看到吃的穿的之类的小玩意;可是现在什么时候卖东西,连出门都不用,哪里还会有庙会好玩?
以前每年过年出去打工的人都回家,家家都很忙。他们走到哪里都能碰到一些亲戚朋友,见面就能问好拜年。现在他们甚至不认识对面的人。
过去,每到过年,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看春晚。忙碌了一天,他们都围在一起看春晚,聊着今年发生的各种趣事。现在大家都忙着玩手机抢红包,哪里有时间聊天?
怀念童年的味道,还能找回来吗?我拿不回来了。我永远也拿不回来了。只能算是美好的回忆。小时候的年味比现在浓多了。虽然年味犹存,但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浓烈活泼了。记得小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做年糕,包粽子,做蛋糕。
忙回带着浓浓年味的开心笑容。现在是发达社会,人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大部分过年食品都不用自己做了,而是用机器做的。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像小时候一样聚在一起做年糕做蛋糕了,年轻人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贪吃了。那时候不管父母每年做多少年糕、粽子、蛋糕,我们都吃光了。现在我们必须把它们变小。
所以现在吃小的,出去买就行了。我不想费这么大劲自己去做。我要为自己准备很多东西。
我想找回童年的味道,但是找不回来,只能留在心里,记在心里。
现在我们变了,没有那时的妈妈那么勤快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也跟着变化。现在它有现在的味道,过去有过去的味道。这几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
年味一直都在!只是社会在发展,人在进步!因为时间的变迁,年味已经淡了。人们不再只需要在春节期间吃好,穿新衣服,玩得开心,有零花钱。......
进一步说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已经到了不以吃饱穿暖为目的的生活!但是需要追求更好的东西!通常这些消费就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人们对春节已经“麻木”了!
现在是春节还是一家人一起聚餐!好朋友聚一聚!还是比较舒服!
所以在我看来,年味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这没完没了的春晚聊一年的酸甜苦辣!
年底了,年轻人经常听到老人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们小的时候,那叫过年……”唠叨久了,年轻人不明白“年味”是什么意思。那么,山东济南的年味是什么呢?人能找回以前的味道吗?
今年的品味之一:穿新衣服
以前物质生活比较差,市场供不应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一年到头都不可能穿上几件新衣服。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小孩接大人穿旧衣服,弟弟接哥哥穿小衣服。满大街的人都穿着军绿色、蓝色或灰色的衣服。
济南人过年一定要穿上新衣服,扎上几尺布,全家老幼一家亲。只要是腊月,布店里人头攒动,裁缝们忙得不亦乐乎。新衣服会被压到樟木盒子的底部,在除夕之夜或者初一的凌晨,全家人会把新衣服翻出来穿上。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工矿企业都是统购统销,工人只要干活就能挣钱。所以很多企业工厂都发制服,比如铁路服,公路服。中国新年也是发放新制服的季节。那些捧着“铁饭碗”的工人过年穿上了新制服,在亲戚朋友面前也很骄傲。
今年的第二个味道:烟花
过年放烟花,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腊月,大街小巷的鞭炮摊生意兴隆,乡镇里有鞭炮加工厂,专门制作“白皮鞭炮”或在雷子销售。鞭炮量足,声音大,和最流行的浏阳鞭炮完全不一样。不过浏阳鞭炮还是最受欢迎的,从10000响到10000。
烟火有很多种,猴子钻,踢脚,雷天,甚至球。80年代以后,烟花的种类更多了,一个鞭炮销售摊位上可供选择的品种往往多达四五十种。大年三十晚上到初五是烟花集中的时候,正月十五也要放特别的烟花。
说起烟花,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大家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楼前楼后,在游乐室点燃烟花,家里的老人从窗口往外看。那些五颜六色的烟花有时会吸引邻居来观看。如果放一个大礼炮,围观的人可以站四五圈。
一年的第三个味道:年夜饭
晚饭每天都吃,但从重要性来说,没有一顿饭能赶上年夜饭。狭义的除夕是指大年三十,广义的是指大年三十到初五。所以年夜饭的准备也要从腊月开始。济南人要准备脆皮锅,脆皮丸子,炸藕盒,炸鱼,炸肉...经常三四个锅。
各种炒菜,鸡鸭鱼肉,年夜饭的餐桌上应有尽有。酒要喝,饺子一定要吃!按照老传统,饺子里有两种素菜。他们只在晚上吃饭,第一天凌晨四五点还要吃饺子。还有人会把铜钱包在素饺子里,谁吃了就喊“发财”。
从初一开始,不能动明火,主要是吃年前准备的炒货。过去,人们的胃里缺油缺水。他们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作息不规律,也不太饿,吃了几个饺子和炒肉就饱了。有时候贪吃的孩子经常打嗝,闹肚子。
年味之四:新年快乐
济南人在农历正月初二去父母家。这一天除了不拜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人们还会登门拜年,这取决于他们的关系。没错!而不是现在这样打电话发短信,一定要在家里拜年。大年初一天一亮,大人就抱起不想起床的孩子,先在小区里走一圈,然后骑着自行车一个个给亲戚拜年。
拜访拜年既是礼仪,也是社交。平时亲戚之间也有一些矛盾和摩擦。一过年,大事变小,小事变小。同事和朋友,利用去他们家拜访的机会来交流他们的感受。当然,很多职场老手也会借此机会接触上司和下属,加深了解。
“新年快乐!”看来登门拜年时的这句话很正常,它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虽然80后“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拜年语从港台传来,但老济南人还是喜欢简单直接的三个字:新年快乐!
老济南人也有腊月十三大扫除、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小年后不骂孩子、农历三月初三前不扫地不倒垃圾、饺子剥皮时被称为“撑腰”等习俗。这些都构成了老人们津津乐道、深深怀念的年味。
但是,时代在发展!年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很多过去的味道都消失了。
人怀念当年的味道其实就是去品味年轻时候的天真单纯!岁月如流水,尤其是人到中年、老年,会怀念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快乐日子,年味成了那些日子的寄托。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又来了。在感叹年味已不在的同时,也要看到“新桃换旧桃”的今天和明天...
年味在逐渐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小时候总是很期待,掰着指头数,很期待。
因为中国新年意味着穿新衣服,吃许多美味的食物,玩烟花,在村头看秧歌...
现在生活好了,可以随时吃饺子,买新衣服,看演出...
以前过年多是追求重新注入物质的东西,所以感觉不一样,年味十足。
现在物质极其丰富,过年也就没那么不一样了。现在人们提高了精神要求,我们只有走亲访友才能保持联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年,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年的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回童年的岁月。因为社会在发展,生活每天都在变化。
60后的我小时候,饥寒是主旋律,物资匮乏。在新年里,我可以吃冰糖,穿新衣服,买红绳头饰,就像上帝一样。
70后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还很穷,但是国家已经逐渐开花了,乱象运动基本消失了,公社慢慢走到尽头,家庭承包制蓄势待发。那时候大家基本都富裕了,过年还能吃上几顿好的,伙食也逐渐丰富起来。每个人都期待着新年的到来。
作为一个80后的孩子,整个社会焕然一新,土地承包到户,社会开始变化,改革开放就像一个春风。过年更是喜气洋洋。杀猪,割米割糖,蒸馒头,做年糕,万元户,录音机,录像机,彩电,深圳打工潮一年比一年好!
90后几乎没吃过苦。
00后,不说话。
从我们记事起,过年就是我们一年中最喜欢的日子,现在已经是负担了(土豪不说话)。
回不去,复制不了当年的味道。希望能结婚,给孩子更好的年味!
我是80年代出生的,小时候物质生活特别困难。家里条件不好,等着过年有物质上的改善。于是我就特别渴望过年,过年的味道自然就变得特别浓。我和邻居、伙伴一起放鞭炮。当时鞭炮都是拆开来一个一个点,这样拍摄时间可以长一点。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很好,我希望春节能改善我的食物。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再那么渴望。每天都和过年一样。这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祝福祖国和人民。生活比蜂蜜还甜。
“年度风味”当然可以找回来。
什么是“年度风味”
很多时候,我们模糊了“年味”的感觉,以为“年味”是无处不在的烟花,是每年都要看的春晚,是5、4、3、2、1都要等除夕钟声,是灯火通明的夜晚。.......
但这真的是“年度风味”吗
因为12生肖,因为文化传统,我们习惯春节回老家。即使我们分散在世界各地,过年的时候,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亲人身边。是为了烟花吗?春晚?除夕夜?
当然不是,是为了团圆。父母在这里,我也不怎么出远门。我会好好旅行,过年的时候我最终还是会回到亲人身边,在家人团聚、硝烟弥漫之后,享受母亲的味道。烟花、春晚、除夕倒计时、年夜饭灯,都只是“年味”的辅助形式。人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春节的仪式感应该是团圆饭。所以,只要最亲的人还在,“年味”就一直在。
即使客人篡夺了主人的角色,主题仍然不变。
不排除很多人会在春节的时候出去玩,或者以烟花和春晚的形式享受这个特殊的日子,但是饮食文化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娱乐形式有变化很正常。
正如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黑白电视被等离子电视、网络电视所取代,每一项科技发明的背后,都凝聚着发明人的智慧,是发明人的无形资产,拥有知识产权。无论是谁在使用,发明人始终拥有产权,专利授权和出售的处理不影响科技造福人类。
春节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在许多庆祝形式下,“年味”紧密地体现了一个家庭,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财富。只要过年放假,只要想回家,“年味”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