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目前,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打击了美国脆弱的经济,造成了美国股市的崩溃,也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那么华尔街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呢?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降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贷款买房没有担保和首付,房价一路上涨,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也促成了格林斯潘时代后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贷是好事,让低收入者有能力拥有自己的房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低利率和飙升的房价创造了美好的未来,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因此大量居民进入抵押贷款市场。到2006年底,次级贷款涉及500万个美国家庭,已知的次级贷款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拿房产做抵押是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消费者以房产作为抵押物,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物的价值。如果房价不断上涨,抵押物价格不断增加,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信誉和还款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物贬值,同样的房子能从银行贷到的钱就减少了。如果贷款利率提高,浮动利率也会随着次贷上浮,要还的钱会大大增加。次级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人群,因为还没有贷款,不得不放弃财产权。贷款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回收的房产卖不出去,却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连资金都流不出去。房价缩水,利率上升,是次贷的杀手。

2005-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共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行周期。因为利率向市场的传导往往滞后,美国次级贷款在2006年还是上涨了。但是加息的效果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美国绝大多数抵押贷款机构是地区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商业银行也参与抵押贷款。这些机构资金实力不是很强,大量资金放在住房按揭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造成严重压力。一些拥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作为担保发行可流通债券。给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固定收益,然后卖掉。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创造了快速增长的新增次级贷款;投资机构获得更高的回报。

各种金融衍生品使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被分解和分享,风险被分担。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创新制度不仅会带来风险分散机制,还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的创新,让美国那些达不到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了房,同时又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了次级债,用高收益负载了高风险,遍布全球。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购买了美国次贷债务的国家,都将被迫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不仅抵押贷款公司陷入亏损困境,无法向购买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购买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而失去了高回报,这也导致了流动性短缺和损失。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巨额亏损,反映出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价值的急剧下降。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合和增信的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和多种信用主体叠加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披露和相关风险信息可能会变得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上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了解风险,更不用说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风险缺乏了解,投资者很大程度上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进行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次贷债券最初是由一些低质量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通过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使这些低质量资产获得了高等级的标签,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知的风险损失,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重大风险和损失,建立在这些证券上的信用增级和信用叠加就会像沙漠中的空中楼阁一样“瞬间崩塌”,必然造成投资者投资信心的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会加速投资者抛售,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所难免。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的风险传导链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贷危机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中国应该引以为戒。

1.认识和防范抵押贷款的市场风险。

以房产做抵押的房贷,看似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在市场向好的时候,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抵押物的市场价值,降低抵押贷款信贷的风险,诱导银行不断扩大抵押贷款信贷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不可能无止境地上涨,因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忽视其生产和生存的成本。市场反转,房价下行,银行很难处置抵押物。即使抵押物被拍卖,所得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会给放贷银行带来大量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理性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理解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是贷款机构在放贷时没有坚持“三c”原则,即对借款人的基本特征、还款能力和抵押物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或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款能力(按揭成数、房屋付款月收入比、家庭总负债收入比、资产负债率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屋、二手房、服务期、地段、独栋、多层)。

在东亚危机中,香港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很多购房者面临负资产压力,但银行违约率并没有大幅上升。是因为香港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强,个人住房贷款资格标准严格。借款人大多买房自用,工作稳定,收入和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个人贷款业务时,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非理性色彩,减少对信贷资金分配的行政干预,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和放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首付比例、利率和期限等,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3.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要对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进行监管,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广标准化合同、贷款审查程序和放贷标准,规范银行放贷行为和贷后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监测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由于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监测系统,这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府部门应该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人民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责任,但“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买房,让无力支付的低收入人群进入住房市场,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形中暴露出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房市场结构应该是新建住房和存量住房、出售住房和租赁住房、商品房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多元化的统一。政府要增加保障房供应,变保障房“只卖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和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在施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房。

6.中国应建立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和担保体系。

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和担保体系,完善住房信贷的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商业保险和保单担保机制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房贷营销和合同的规范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大家自己学习。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