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
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而职业道德是一种道德,一种有针对性的道德,是每一个职场工作者都应该遵循的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再来看看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1职业道德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一直把“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所以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协调人际关系。
2.有助于树立教师形象。
通过良好职业道德的展示,让外界了解教师的工作,让学生知道教师工作的价值,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3、有助于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一定会在社会其他方面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以推己及人、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小观,在社会范围内建立道德规范。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意是非常珍贵的,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和无限的希望。没有苹果手机的时候,人们满足于小屏幕和按键的按压,人们还在感叹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但是,苹果手机的出现,可以说几乎改变了手机的命运。按键没了,小屏幕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触摸屏和大屏。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没有淘宝天猫的时候,人们满足于在实体店购物,还在感叹丰富的物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但淘宝等一系列网店的出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消费之门,这是创造给世界经济和消费带来的全新变化。创新是伟大的,它不再取决于这个想法有多神奇。
更何况对这种人类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全新事物赞不绝口。所以,更让人感动的不是想法,而是行为。一千个想法不如一个行为实际。换句话说,如果乔布斯的苹果只存在于头脑中。
如果马云的阿里巴巴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还是和十年前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工匠,不是因为创造本身,而是因为创造与行动的结合,使得这些人的行为发挥了实际作用。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益、精、简”这几个简单的字代表了我们的工作状态,这是我们工作的追求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发明和创造来节约资源,从而在工作中实现卓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创新工作方式,为工作注入新鲜活力,成就卓越工作。优秀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词。我们在工作中一直追求精益求精,希望时间的利用精益求精,工作的状态精益求精,努力精益求精,工作的结果精益求精。
所以我们一直走在追求“本质”的路上。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太多熟悉的方法,太多熟悉的步骤,太多习惯。所以我们可能会逐渐忘记本质,我们也逐渐忽略了本质,而教育是一个追求本质的行业。
这是一项不断创新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投入到“优秀”的状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在如今这个浮华的社会,在一个追求急功近利的社会,匠人能保持一技之长,一门手艺,认真研究,仔细琢磨。
默默打磨一件优秀的工艺品,精心打造一件与这个时代快节奏格格不入的精品。这就是工匠精神,一种安心和耐心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现代汉语词典》对“服务”的解释是:“服务是指为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热情和冷漠是有区别的,主动和被动也是有区别的,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
而且作为一种受主观意识形态影响的行为,还会受到个人经历、外界变化、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就是看到对方的存在。这种服务精神不仅在企业发展中重要,在任何工作中也很重要。
丁的窗户就是看不到为群众服务的重要性。门难进,丑到看不到为群众服务的价值。用户至上。这个“用户”可以指太多的人,但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和思考。
我们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推动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工作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也需要创新的工作。特别是职业学校,需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跟上市场的需求。如何设置专业,如何设置专业课,如何培养最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是职业学校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教学的创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几年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职业学校要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保持新鲜感和长久性,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坚持和追求的。
通过提高服务意识,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教育中的服务不同于企业中的服务。我们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已经成熟,很多学生选择住校。
这些客观条件要求我们在服务学生时更加细心和耐心。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家长,而是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当学生有不良情绪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学生敞开心扉。
现在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为什么学生会这样?一方面,老师的服务不到位,老师的思路不全面,没有很好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没有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
所以,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改变自己只是老师的观念,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榜样。
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老师的工作总是不可避免的重复,从高一到高一,所以老师的工作在一次次重复中疲惫不堪,思想懈怠是必然的。他们在头十年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毛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却鲁莽行事。
这是应该避免的情况。不管你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多久,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虽然教育是枯燥而费力的,但是无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会遇到多少困难,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精益求精。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是产业,而是农业,学生是不同的“庄稼”,需要我们好好栽培和呵护。只有把精力投入到卓越的培养上,才能保证教育的百年大计能够很好的实现。
通过加强职业道德的考核,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老师,这样的职业道德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客观具体的规定,明确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让教师依据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个人品德。
让自己的行为接近标准,通过客观的尺子衡量自己的位置。职业道德的考核不可或缺,它是外在的框架,通过外在的约束帮助教师将其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为选择。
通过树立典型,在你身边形成一面模型墙。有了榜样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才有进步。因此,树立学习榜样和典型工作对促进教师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树立工作榜样可以让学习者有更直观的学习对象,这比抽象的书面规则要好。
概念性的职业道德更有说服力,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以身作则也有助于更多的人保持工作热情,从而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竞争,促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状态从事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自身进步。
国家需要工匠,立德庶人的教育更需要工匠。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道德发展,以职业道德为培养人才铺路,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2。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体现。这是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工匠必须具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注重创新的品质。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流传至今。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奉献”的代名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内涵是相通的,加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扩展数据: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1.倡导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创造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2.倡导工匠精神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产品的质量经常被诟病,提高产品质量迫在眉睫。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是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大国高素质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3.倡导工匠精神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的需求。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在这里,工匠精神与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并列提及,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重温工匠精神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3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一、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和道德规范。如果把职业道德比作一个人的肉体,那么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对事业的崇高价值追求。如果说职业道德是一种低级的素质要求。
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高级品质的要求。工匠精神必须充满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不一定具有工匠精神,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今天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工匠精神。
二、多元培养:拓宽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一般被认为是职业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实不然。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贯穿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从孩子的启蒙教育到入学后的德育教育,再到入职后的企业文化,总能植入工匠精神。
(一)依托家庭启蒙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基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打开心灵的摇篮。父母作为家庭最基本的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的每一刻,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生活习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意志品质都会默默渗透到孩子的血液中,伴随一生,最终内化为孩子良好的道德基因。
为孩子的成长、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和职业道德。钟南山院士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在一个采访节目中,他提到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在医学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从小就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可见,家庭教育会像基因一样植入孩子的体内,为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达到事业巅峰打下良好的道德基因。
(二)依托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夯实工匠精神理念。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能,更要巩固职业道德的理念,培养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的品质、合作协作、精益求精的意识。
这种情感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意志、思想和灵魂,驱动个体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技能轻道德,这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非常不符。
现代企业缺少的恰恰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领军人才和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充满活力,长久不衰。
(三)依托企业学徒制,内化工匠精神精髓。
传统工匠精神是以学徒制为基础,通过手工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大师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技艺、道德意志、追求完美的精神传授给弟子。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工厂和企业所取代。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经久不衰。
要发扬工匠精神,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创新、发展、完善。因此,企业要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技能传承机制,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并形成有一定内涵的成熟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精神和文化,让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企业前途命运融为一体,共进退,* * *荣辱与共。
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领军人才的榜样作用下,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坚持、完善、创新、合作的精神品质。
第三,文化滋养:提升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可见文化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必须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向导。
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积极的示范标杆、合理的制度,以价值文化、榜样文化、制度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和行动自觉。
(一)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
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行为,产生好的、积极的结果。相反,错误的价值观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如“学而优则仕”、“种田是基础,打工是目的”,人们对劳动的理解不尽相同。
把不同的职业分成三、六、九等。,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们职业认同感的分化。虽然他们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职业荣誉感弱、社会评价低的职业中,他们的个人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不会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你所从事的行业好好学习,达到极致。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倡劳动,热爱劳动。一是大力倡导职业平等和光荣劳动的理念。
坚决打破专业等级壁垒;第二,要实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制度;第三,倡导创新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B)培养支持工匠精神的模范文化。
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尚英雄、尊重榜样的价值取向的现实效果,必然是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必须是一个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民族。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如雷锋、焦、王进喜、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事迹至今仍感染着我们。
激励我们。在宣传型号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伟大的精神,比如“铁人精神”、“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工匠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我们要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大力弘扬这些精神。
只有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公认的、内在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下,社会个体成员相互模仿、监督、敬仰、传承,最终内化于血与骨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
(C)培养支持工匠精神的机构文化
好的制度对于好的法律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培育工匠精神,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过去学历、资历、资历等不合理的招聘和评价机制,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德才兼备、突出实绩的用人机制。
二是要坚持劳动与薪酬相适应的原则,薪酬的多少要与劳动强度、危险系数、社会贡献等参数挂钩。三是完善市场和产品准入制度,坚决将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企业和产品从市场上淘汰。第四,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产品质量跟踪和可追溯,严格执行产品“三包”和产品召回制度,倒逼生产者和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第五,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时为原创产品申请专利保护,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热情。
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生产新产品、精品,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利可图、无市场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