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农发行发达在哪里?要求
(2)渔业。以发展高效生态渔业为目标,以“三带七区”建设为主体,发挥产业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重点实施渔业保护区建设、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完善渔港、渔村等基础设施,控制近海捕捞,扩大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支持重点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低碳高效水产加工业。重点发展海参、黄河口大闸蟹等水产品深加工,大力开发水生生物保健食品和新药。推动现代渔业物流业发展,构建新型渔业营销方式。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增加渔业科技贡献率。建设各种类型的渔业合作组织,完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224万亩,优势种养殖面积104万亩,其中海参养殖面积100亩,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100亩(其中湿地生态养殖区55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4.79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6543.8+0.62亿元。
(3)林果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速生林、特色水果、蚕桑等林果产业。以冬枣为重点,在现有冬枣集中产区新建高标准园区,对原有枣园进行补种、改良和提升。加强土壤改良和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把“黄河口”冬枣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在积极培育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逐步实现林农、区域小生产格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大幅度提高林果产业组织化程度。放开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经济主体参与产业建设,加快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果业合理流动。到2015年,全市速生林基地达到80万亩,特色水果基地达到40万亩(其中冬枣20万亩,年产量654.38+05万吨;其他水果基地20万亩,年产25万吨),蚕桑基地654.38+万亩,年产鲜茧500万斤。
(4)蔬菜产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设施改造升级,引进、示范和推广设施专用蔬菜品种,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巩固完善以大王镇、李切镇为重点的边贸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以燕窝镇、牛庄镇、道庄镇为重点的优质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实力雄厚的合作社,大力发展大蒜、胡萝卜、洋葱、菠菜、芦笋等品种。保护和培育华冠大蒜、北宋芦笋、稻庄草莓等传统名牌产品。提升广饶南等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和功能,加快蔬菜物流业发展。以大马头镇、丁庄镇、牛庄镇、家好镇、垦利街道、明集乡、大王镇等优势产区为中心,建设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标准化菌种繁育基地。支持具有一定基础和研发能力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量240万吨。建设20个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培育15个集约化蔬菜种苗中心。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总产量6.5万吨,建成高标准示范园区10个。
(5)花卉产业。积极组织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重点保护主要观赏苗木和名优花卉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培育花卉新品种,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促进花卉产业大发展。重点推进特色花卉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花卉特色村镇,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高花卉设施栽培比重,加强花卉标准化生产能力,提高花卉产业发展水平。整合现有花卉营销资源,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花卉会展市场建设,以各级花卉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开展花卉技术交流、插花、花艺大赛等活动,展示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到2015年,花卉(含观赏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花卉设施种植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生产销售各类盆花12万盆(枝),总产值5亿元。
(6)休闲观光农业。按照“三区四带”的总体发展布局,科学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突出特色与个性相结合。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农业发展、村庄整治等项目的结合,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逐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支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设施设备,鼓励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支持开发系列旅游农产品和纪念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服务品牌。引导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展会、农产品推介会、经贸洽谈等活动,提升园区知名度。到2015年,全市建成40个大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推出3-5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4亿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