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太空故事?
中青报记者邱据
清华大学毕业工作15年。张博自我介绍时,往往极其简单:“我在航天领域。”其他的,他不会多说。
2006年博士毕业后,张博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从事研究工作。他的科研经历恰好涵盖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完整周期。
在规划纲要“重点领域”的11项中,可以找到他的研究工作,但只有两个字:国防。《规划纲要》确定了载人航天、探月等16重大工程,他所从事的重大工程就在“等”字上。是的,他的作品“只能做不能说”。
说起中国航天,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火箭发射的那一刻,或者嫦娥、神舟、田文、玉兔、祝融等“明星”飞船,而对于这些飞船背后的研制者,以及他们经历了什么,却知之甚少。
“虽然我们承担的任务隐藏在‘等’字后面,但我们的精神就是‘等’的精神...一切都只是为了国家的需要。”4月25日,在中国航天大会“青聚秦淮”青年科学家论坛上,张博与多位青年航天员分享了那个“讲述”的故事。
"如果你这么紧张,你的喉咙会颤抖的."
65438年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电梯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郑永杰是这次任务的领导者之一。作为航天五院502所嫦娥五号探测器GNC系统副总设计师,他和他的团队已经为此奋斗了10年。
他还记得,那天凌晨2点,14分,是他最紧张、最激动的时刻:嫦娥五号电梯与变轨返回组合体开始“牵手”,这是世界上已知难度最大的空间交会对接,一个无人绕月交会对接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美国人过去在阿波罗任务中进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但这是由宇航员完成的。这次嫦娥五号任务是国际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郑永杰说道。
在执行这次任务之前,他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但在嫦娥五号转为自主飞行的那一刻,他突然失去了信心。旁边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王勇也感叹“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如果你做了所有的物理实验,不要怕!”这句话,郑永杰是在脑子里,却是不自觉说出来的。
副总师王勇转过身来,一言不发地对他笑了笑,但笑容是温暖的。
郑永杰读出了他的潜台词:“你是对的”。但他知道现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紧张,但他也用道理说服自己。
他提到的全物理实验,是对研究成果的全面评估:在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台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自我否定、严谨的推导和讨论,终于在2015年6月的一天,郑永杰团队完成了最后一组测试数据的分析,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那一天,我们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研究已经有结论了,这个实验能起作用,说明上天不会有问题。”郑永杰说。
时间回到2020年2月6日凌晨,65438。时钟一分一秒过去,三个小时很快过去,来到最后的交会对接接近段。这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精度要求是最高的,就算算上地球轨道的类似任务。
在交会的最后阶段,郑永杰看着监控摄像头里越来越大的立管。每次喷气控制造成的姿态晃动,他的喉咙都会紧张得发抖。“5米,3米,1米,0.8米,0.6米,0.5米,我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好像在梦里。日常实验过程中总感觉收敛过程很慢。
欢呼声传来,郑永杰猛然醒悟:对接成功了。
这是航天青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看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
文案:邱;制图:韩力
“为了实力,生成难以想象的惊人战斗力。”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有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名叫“穹盾”,是我国某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装备研制的领军人物。200多名成员,一半以上是高级工程师甚至研究员,11拥有博士学位,169拥有硕士学位,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超过70%。
他们要攻克的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尖端技术之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被称为“不能失败的工程”。其体系庞大复杂,过程环环相扣。摧毁目标的过程就像投掷长矛,击中千里之外高速飞行的云雀。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25所的青年设计师周宇轩说,面对极高的性能指标、极短的研制周期、极少的可借鉴经验这三种极端条件,这支年轻的团队产生了难以想象的惊人战斗力:团队年均加班超过1200小时。在去年疫情的冲击下,为了保证工程进度,103多名成员凝聚在一起,隔离工作。
最终,团队奇迹般地实现了从样机到工程装备的快速跨越,突破了5项关键技术,形成了70多项知识产权预期成果。研制的设备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培养了一批青年带头人。
为什么能打得这么好?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原因只有一个:是为了祖国的强大。
“祖国强大了,我们会更受尊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副院长徐谦说。至今,她还记得一次“屈辱”的经历——
那是10多年前,她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一个外国同事打电话给她,很不客气地说:“你到我办公室来。”
然后,这位同事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许倩,你看这篇论文,跟维基百科一模一样。许倩问,这是什么?同事说这篇论文是一个中国学生写的。然后他开始大笑,笑声穿透了整层楼。
许谦和他争辩说,欧美学者抄袭的并不少见,不要一概而论,但这些声音都淹没在刺耳的笑声中。
还有一次,这位同事看到徐谦拿着移动硬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你是要用它来窃取我们的研究成果吗?”
虽然是半开玩笑的语气,但这种偏见对自尊心极强的许倩来说,是极大的伤害和侮辱。后来,许倩用了四年半的时间,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
“不知道现在留学生在国外待遇怎么样。但我知道,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尊重。”许倩说。
她现任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是长征系列中的金牌火箭,也被称为“劳模”火箭和“北斗专列”。她列出了一组数据——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第一颗100发,我们用了37年;第二次100轮用了我们7年6个月;第三个100轮,我们只用了4年零3个月。第四个100轮预计在2022年完成,距离上一个100轮只有三年时间。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时代的使命是确保中国在未来太空探索和国际社会由大到强的持续话语权。”许倩说。
“人一辈子都要做一件事,哪怕不能说。”
“说到坚持,我想问问在座的朋友们,你们为了完成一件事,最长时间坚持了多久?1年?五年?还是10年?”周雨璇说,她要说的团队,他们为了自己车型的成功,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2020年6月的一天,165438+10月,中国某试验基地,一枚导弹带着橘黄色的尾焰从发射架里出来,一眨眼的功夫,天空中只留下一条长长的白色曲线。这时,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一个激动的声音:“搞定!我们成功了!”外围的实验队员们跳了起来,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们甚至挤在一起,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这个团队叫“玉田剑”团队,他们负责的这个型号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完全靠自主研发。据型号总工程师回忆,最初研制型号的时候,很多还是年轻人,没有所谓的“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着。他们只能凭着满腔热血和对技术的坚持,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有时仅仅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就要花一年多的时间。
在周宇轩的故事里,团队里有人一年300多天坚守在考点,有人在考点度过了12年的元旦,有人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和模特* * *共渡难关,有人在本可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时候固执地选择了继续拼搏...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最严重的时期,团队反其道而行之,加快测试进度,成为科工组第一。
“最令人心碎的是,一天晚上大家开完会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噩耗:型号发动机总设计师胡先生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国家生死存亡,何不因祸避之!”周宇轩说,这个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真谛。
张博的实验室从事新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支队伍的老一辈领导人是已故的刘兴洲院士。让人又喜又悲的是,刘院士的名气不在于他真正的核心技术,而在于核心技术衍生出的“奥运火炬”。
“刘院士一生默默无闻,对国防事业的贡献鲜为人知,但他因研制奥运火炬而广为人知,被称为‘火炬院士’。”张博说。
时至今日,张博还能经常接到一些退休10多年的老前辈打来的电话,交流他们在国内的科研进展。有的老专家腿脚不方便,眼睛也很难看,但还是坚持每天看文件写论文,电话里聊起工作来也突然来了精神,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张博问这些老先生们,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工作。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人一辈子都要做一件事,哪怕现在不能说。”
文案:邱;制图:韩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