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实现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来源:工人日报

数字经济领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热点思考

视角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就业岗位。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平台型就业在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就业两极分化、就业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要及时分析和判断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数字经济中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首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程序化的工作面临被取代的风险。目前,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断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减少劳动投入。这种情况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更为明显。由于被置换出来的劳动者技术水平较低,倾向于流向第三产业中的外卖、在线租车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法律咨询、知识产权、金融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吸引的就业相对较少。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吸纳就业潜力巨大,是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结构和规模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就业。许多低技能工人进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术进步导致人力资本快速贬值,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冗余。这种矛盾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二是数字技能人才面临供不应求。数字经济在与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融合的同时,带来了组织、业态、模式的诸多变革,增加了新兴领域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但劳动力供给明显不足。数字化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数字化的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当前新增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年,物联网行业人才缺口总量将超过16万人,智能制造领域900万人,人工智能领域近500万人。另一方面,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企业大量缺乏技术工人,但就业人员供需不适应。许多制造企业一直处于招聘工人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从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来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老化等问题。企业不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导致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第三,基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数字经济领域尤其是新业态的劳动者没有与平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平台也没有为这些劳动者缴纳社保,导致他们难以抵御职业风险或意外伤害。新业态的劳动者很多都是农民工。他们技能水平低,就业能力弱,容易被技术替代,失业风险大,不能及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就业两极分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由于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具有行业或岗位差异的特征,如数字技术对程序性、机械性岗位的替代性强,而对非程序性、不可复制性岗位的替代性弱,岗位需求可能趋向于高端和低端两极分化,传统低技能岗位的供给超过新的高技能岗位的需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议价能力。

要实现数字经济领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认为,一是要支持和鼓励新的就业形式更好地发展。一方面,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各行业深度融合,带动更多劳动者转岗就业和就业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营造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的动力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消除创业障碍,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帮助新的就业形式补齐短板。探索促进和完善新型就业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平台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政府与平台企业在社保方面的协同治理,有效规范数字经济下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解决新型就业形式劳动者的法律保护问题。鼓励和支持平台为新就业从业人员设计商业保险,为平台以商业保险形式为新就业从业人员提供多层次保障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多元化的新就业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体系。加强监管服务,加强对企业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劳动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新就业形式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标准。

三是加大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改革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一些相关企业或机构建立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能力,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数字技能培训,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同时完善人才发展政策,营造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学习积极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数字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低技能劳动者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加大数字经济平台建设。一方面,鼓励平台企业吸纳灵活就业,鼓励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跨界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平台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新就业形式劳动者的法律保护。平台企业也要加强自我管理,不断深化平台经济发展,提高运营能力,降低运营风险。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利用平台大数据优势,为公共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作者是湖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视角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