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生,思想很复杂。有时候简单的问题很复杂,尤其是解题。我擅长数学和物理,但是老师说我思想偏激。为什么?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气质有四种:一种是强烈而不平衡的胆汁质——这类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迅速,爆发力好,情绪趋于外向,智力活动灵敏有力,意志力强,工作热情高。二是强烈、平衡、高度灵活——这类人的感情和情绪发生迅速,暴露无遗,极其多变,灵活敏捷,活泼好动,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强,讨人喜欢,交际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变心,显得轻浮。第三种是强而平衡的黏液,弹性低——这类人情绪相对稳定,兴奋度低,性格内向,喜欢沉思,思维和言行稳定,冷静踏实,做事体贴。第四种是软弱且容易被压抑的抑郁症——这种人情感体验深刻,不容易暴露,对事物的敏感度高,观察事物仔细,行动缓慢,多愁善感,工作中往往缺乏果断,交际面窄。人的气质具有先天遗传的性质,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气质各有利弊,与人的性格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那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其外在表现是一致的,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倾向和个人特征。它还具有内在的完整性,一个人的人格与他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态度、意志、心情等方面。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行为和内心体验的特征。与气质相比,性格的可塑性更强,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社会特征。性格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的性格要求不同。作为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老师,要有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测后的气质类型,还要充分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评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进而分析自己能否胜任自己可以选择的各种职业。最后可以在了解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他所选择的职业的要求非常匹配,那么他在职场上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对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自身气质特征进行了自我评估,并根据心理评估结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经典职业兴趣量表的制定者霍兰德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与他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人可以适应一种职业环境和另一种职业环境,但前提是两者相似或中立而不是相互排斥。或许霍兰德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更灵活的职业选择自由空间。
社会需求——如何选择更容易成功的机会?
我想做,我能做,我也适合做,但是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吗?
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现有的,可以看到前人在这个职业领域奋斗过。这样的职业需求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是什么?是供过于求、供过于求还是基本平衡?这种判断是基于现在的,但要着眼于未来的趋势,这就需要一些预测灵感。比如药剂师职业,物流职业,都是紧缺职业,未来几年基本上是供不应求,是一个可接触的行业。
其次,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合理。有些行业因为待遇和传统地位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众多,供给结构中普遍存在人才高配置低的现象。比如硕士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务管理工作,这类行业一般应该避免。还有一些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培养出专业人才,或者现在面临着专业转型需求,需要提升人力资源。前几年的人力资源人员短缺就属于这种类型。从人事工作到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发展机会,很多从事教育、企业管理、法律工作的人都进入了这个领域并取得了成功。但是现在转行这个职业有更高的专业门槛。目前可以进入的类似职业有基础教育、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等。
再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和成本。除了上面提到的供求关系和结构性问题,还要分析自己能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源,比如合适的人际关系资源。成本也很重要。比如进入酒店行业后,我们要在短期内适应酒店行业的“圈子文化”,在运营层面与员工打成一片。我们能接受这种改变吗?
只有选择那些人才稀缺的地方,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放大自己的价值,从人力资本的使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另一个是新生的需求,包括人数还比较少的,以及先锋队的。随着人类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职业类别也越来越多,很多职业都在酝酿之中。有些是原有职业的发展和变异,如驾驶陪练、家庭心理咨询师等。,还有一些是新生,比如证券上市保荐代表人、开发教练、飞行教练、汽车司机、电子游戏程序开发人员等
至于创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意味着有新的机会和未知的风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是基于“先入为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一旦职业发展起来,你就成了“鼻祖”,可以充分享受你的先发优势所奠定的基础。但是,创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和令人信服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
如何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一旦确定了职业目标,就要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准备。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目标的选择要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确定。但由于我国职业指导相对落后,很多高中毕业生并不根据自身条件考虑职业意愿,只是从录取概率、分配难度、未来薪资等角度进行填报。因此,许多大学生对他们的专业不感兴趣。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专注于其他专业,毕业的时候用不到的东西,浪费了大量的教育投入。
所以我们的职业目标可以从大学第一年开始确定!在校期间,还可以尝试各种兼职,发现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兴趣和能力。提前做好职业准备,有助于减少我们在社会上选择职业所付出的成本,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职业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取本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自学来实现的。我们选择高等教育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学习期间的时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获取资本。有专业才有高学历。任何时候,掌握一门专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如果选择去外资单位,或者以外籍客户为主要客户的单位,需要尽快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一些应届毕业生经常在参加专业考试时暴露自己在校园里浪费时间的事实。
二是培养获得本职业的意识和本职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要关注本专业的相关信息,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计划。最后1~2学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进行实践,获得实用知识。很多石油大学生在毕业时对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和世界十大石油公司都不太清楚,所以就业时很难主动去应聘理想的单位。
一般用人单位会考察三种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学期间要加入学生团体,在那里有大量的机会当众发言,解决问题,组织协调,这些相关的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性格上的缺陷也需要在大学进行改善,以便就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社工也可以参考以上要求进行自己的职业准备。
跨学科发展-如何为未来的机会做准备?
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一开始决定就业机会的是人际资源——“只要有个好爸爸,为什么要学好数理化?”后来发展成了学术决定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理性的今天,价值观、实践能力和技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学历和专业对员工选择的影响逐渐降低,给我们带来了跨领域发展的机会。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也使非专业人员进入某些专业领域成为可能,如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由于高教系统的补充和检查,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入学考试制度,无论过去的专业和学历如何,都以通过统一的专业考试为准。
很多跨国公司对管理、销售等更依赖人的内在能力的岗位进行不专业的测试。比如IBM、宝洁等公司,重点测试管理培训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些新兴职业对人提出了跨学科的要求。比如知识产权方面的岗位,一般需要工科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人力资源方面需要行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专业知识。
跨专业就业需要找到合适的就业领域和岗位。一般来说,非理科专业进入理科比较难,而理科专业进入人文社科相关职业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比较深的文科专业来说也比较难,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相关职业相对容易进入。另外,相邻专业容易进入。比如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容易进入物理、计算机甚至金融,而经济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社会学甚至政治学等专业很容易互相进入。
跨专业就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跨专业的职业机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捕捉到机遇。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可以选修跨学科课程,也可以自学其他专业。但很多学生原本想考第二专业是为了增加一种择业的途径,但在实际过程中对原专业疏于管理,没有在实践中学习到两个专业的知识。导致他们在面对同样的岗位时,不如本专业的人熟练,在第二专业也没有优势。
对于已经就业的人来说,跨学科发展是一件需要付出非凡努力的事情。面对繁忙的工作,他们只能“白天谋生,晚上开发”,在业余时间学习必要的关于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寻求个人职业发展机会。
机会与成本的双赢——为什么要争取重要的第一次?
就业指导老师经常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市场情况是真的,但这只是面对无奈结局的自我安慰。
第一次就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第一次很重要。一方面,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生命是有限的。每一次不符合职业规划的就业,都让我们落后于那些和我们同时毕业,却已经在职业规划中奔跑的人。他们的先发优势会一直影响我们和他们的竞争。
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辈子一份工作”。因为,当我们换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付出双倍的成本——来应对对目前工作的投入和离职的补偿。其实跳槽并不是一个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意愿的行为。现在的劳动法律环境对跳槽的影响很大,包括户口、高额违约金在内的违约成本让很多人很难摆脱第一份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的事业心会逐渐减弱,成为失去职业规划的人,以至于终身一事无成。
第一份工作也会影响第二份工作的选择。一般知名大企业的员工更容易获得二次就业机会,而中小企业员工二次就业的成本相对更高。从一个行业进入一个不相关的行业,会面临该行业先行者的竞争。
第一次找工作的机会很难得,不应该错过。
第一份就业,也就是我们从学校毕业面临的机会,往往是真正的空缺。同等条件下,优秀者得之。我们应该在市场中充分搜索,找到我们有优势的位置。如果职位由别人来担任,即使你很优秀,也很难得到那个机会。这就是著名的“挤公交理论”——先上车的人会排挤后上车的人。所以把握人生第一份工作机会很重要,虽然过程很辛苦。包括中海油、宝洁、GE等公司在内的众多中外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应届毕业生的吸纳和培养。比如GE的CEO,包括韦尔奇,都是在公司里成长起来的,有时候外人很难通过社会招聘进入重要部门。所以,如果毕业的时候进不了自己喜欢的单位,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了,会后悔一辈子的。
致命的错误——为什么要降低期望值?
一些职业指导建议求职者,包括应届毕业生,降低期望值。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反复问自己:如果我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要降低期望值,屈服于一份不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
弯腰会影响手头的工作。
“妥协”给了我们一种错位的错觉——似乎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挣得更高的薪水,而我们却因为各种因素而牺牲理想,降低期望,做其他事情,拿得更少的薪水。如果长期这样想,会造成思想上的误解和精神上的波动,不利于做好工作,失去在这个岗位上成长的机会。其实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人力资源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如果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搜索和选择,我们赢得这份工作不是因为我们降低了预期,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在选定的市场中的这个位置上。如果想提高对职位的期望值,可以选择更稀缺的市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去人力资源供给不充分的行业或地区。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屈尊俯就之说。
有了职业规划,就要不断努力,让它成为现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的职业目标是当大学老师。他不能因为供大于求就选择中学教师这个职业。他不会喜欢这个职业,对人对自己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且在现实条件下,从中学老师转行到大学老师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如果因为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无法选择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本职业较低的岗位开始,同时需要继续努力提高与职业目标的匹配度,持之以恒,努力回到自己规划的职业路线上来。
专业高级顾问——如何选择我们的职业顾问?
职业顾问是一个新的职业。他们专门为公众提供职业发展咨询服务。服务的一般程序是:首先了解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学历,然后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求职者的性格倾向、能力倾向、职业满意度等,最后提供求职建议。
目前国内很多职业咨询师都是学校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其实,从事职业咨询,不仅要了解求职者的情况,还要了解整个就业市场的情况。所以,一个优秀的职业咨询师,在拥有专业咨询背景的同时,还要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最好了解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掌握职业供求信息,有良好的职业敏感度,以便提供切实可行的职业建议。
选择职业不仅要看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适合做什么,还要看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捷径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如何为这样的捷径做准备。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就像选择一个合适的跑道起点会影响到以后的比赛。如果你拿不定主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关系——只要他是个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