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城市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好?
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进口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有限,制约因素日益增多,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潜力巨大。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和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一、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一)发展现状根据初步资源评估,青岛市发展前景较好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1,风能青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山区和海岛,被列入国家沿海风能开发区域。目前,风电核准装机容量20万千瓦,在建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2065,438+0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运行中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54,38+06.64万千瓦。2.太阳能青岛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502 kJ/cm2,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2009年,太阳能光热热水器应用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应用面积1600平方米。3.生物质能青岛市农业生物质能的潜在利用量约为294万吨。除化肥、饲料、基料、造纸等工业原料外,可作为能源的农作物秸秆约654.38+0.47万吨,相当于74万吨标准煤。目前,青岛市约有80万农户适合发展沼气,沼气产量可达31100万立方米,折合49万吨标准煤。青岛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沼气利用项目将于2010第二季度投产。垃圾焚烧发电青岛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预计到2011,全市县(区)级以上城市12新增生活垃圾日,利用空间较大。目前已核准总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小涧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于2011第二季度投产。4.海洋能和地热能青岛海洋能资源丰富,海浪、潮汐、海风、海水温差都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我市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海洋能热利用发展迅速,主要包括热水供应、供暖和制冷。华电集团青岛电厂海水源热泵工程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供热面积1871平方米。奥帆中心海水源热泵工程,建筑面积81.38平方米,利用海水作为冷热源,为媒体中心提供制冷、采暖和生活热水所需的冷热。鲁能小区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开发面积82万平方米,每年可节能相当于2万吨标准煤。蔚蓝群岛地源热泵项目供热(制冷)面积27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676吨。(2)发展优势是科研力量强。青岛拥有一流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在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培养了一大批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开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二是新能源企业多。大唐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青岛任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在青岛投资,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龙头,以配套企业为基础,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以技术创新和科研人才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同时逐步形成分步拉动、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三,区位优势明显。青岛海岸线长817公里,交通物流优势明显。拥有海、路、空、铁多式联运体系,对外联系便捷,对内辐射力强。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成套设备进出口便利;运输成本低,在生产成本和服务水平上有优势。二、青岛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一)第一个发展目标是结合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到2012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0万千瓦,新能源替代常规能源49万吨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2520吨、二氧化碳6100吨、二氧化硫3160吨。到2015年,新能源装机达到60万千瓦,新能源替代标准煤77万吨,分别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3780吨、二氧化碳92万吨、二氧化硫4740吨。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达到93万千瓦,新能源替代90万吨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5859吨,二氧化碳654.38+0.4万吨,二氧化硫7347吨。二是争取国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落户青岛。到2020年,形成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装备制造、工程示范”的能源科技装备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发展重点1。风能第一,根据青岛市风资源、风电场接入系统、工程地质、环保、交通、建筑安装等条件,结合电网建设和风电运行的技术要求,到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风电产业以18万吨标准煤替代常规能源,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650。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风电产业替代标准煤2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2205吨、二氧化碳54万吨、二氧化硫2765吨。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75万千瓦,风电产业替代标准煤53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4725吨,二氧化碳115万吨,二氧化硫5925吨。二是加快大型风电场建设,推进大唐黄岛风抓马山、大唐平度云山风、大唐胶南刘王、大唐平度新河、大唐胶南村、大唐胶南宝山、大唐胶南琅琊、大唐平度竹沟风电场、华电即墨凤城、华电即墨王村、华电即墨金口、华电莱西湖、大唐即墨海上风电场等项目进度,带动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建设2-3个小型离网风电场,推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和互联互通风电设备,促进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大容量风电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叶片、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产品,支持我市大容量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2.太阳能将重点推动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业,实现两个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鼓励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自主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光伏海水淡化制备系统等技术,建设与城市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景观照明示范工程。在平度、莱西规划建设5000千瓦并网光伏电站,总容量65438+10000千瓦。到2015年,替代常规能源1.65438+10万吨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63吨。3.生物质能(1)生物秸秆。该市可利用的秸秆和能源作物总量为330万吨。扣除林、牧、运、厂条件等综合因素后,其中40%用于生物质发电,可开采量为654.38+0.32万吨,发电量约为654.38+0.6万千瓦。到2012年,装机容量3万千瓦,用常规能源替代标准煤6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189吨、二氧化碳4.62万吨、二氧化硫237吨、氮氧化物129吨、一氧化碳4.50吨、灰分552吨。到2015年,装机容量6万千瓦,替代标准煤13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二氧化碳9.24万吨、二氧化硫474吨、氮氧化物258吨、一氧化碳9吨、灰份1104吨。到2020年,装机容量110000千瓦,替代23万吨标准煤作为常规能源,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693吨、二氧化碳65438.7万吨、二氧化硫869吨、氮氧化物473吨、一氧化碳16.50吨、灰份2024吨。(2)垃圾填埋场沼气利用工程。全市沼气可利用量2.33亿立方米。结合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发电量约为6万千瓦。到2012年,装机容量10000千瓦,用常规能源替代20000吨标准煤,减排粉尘63吨、二氧化碳15400吨、二氧化硫79吨、氮氧化物43吨、一氧化碳1.50吨、灰份184吨。到2015年,装机容量2万千瓦,用常规能源替代4万吨标准煤,向大气排放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灰分分别减少126吨、158吨、86吨、3吨和368吨。到2020年,装机容量4万千瓦,用常规能源替代8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粉尘252吨、二氧化碳61.6万吨、二氧化硫31.6吨、氮氧化物1.72吨、一氧化碳6吨、灰份736吨。4、海洋能研究开发海水源热泵技术,开发生产海洋能利用的相关设备,拓展浒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计划到2012年,利用海水源热泵制冷供暖的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到2015年,利用海水源热泵制冷制热的建筑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波浪和潮汐电站,选择合适的地点,适时开展示范工程。三、保障措施(一)完善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国债资金,优先支持新能源项目,重点支持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二是扩大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列入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技术研发、设备购置、设备制造和鼓励类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鼓励各类投资者进入新能源产业,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新能源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投资机制。(二)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大容量风机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纤维素乙醇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动力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柴油微藻培养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提高装备制造水平。鼓励开发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开发培养工程,重视引进优秀科技人才。(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积极开拓新能源市场。加快太阳能与建筑融合,继续支持学校、酒店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加快实施城市光伏屋顶计划,扩大光伏在城市景观照明中的应用。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二是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规范的新能源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产品检测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新能源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建设,确保产品质量。三是加强新能源发电并网管理。电网企业应当做好电网规划建设,完善电网接入体系,做好相关电网接入服务。逐步建立绿色电力购销体系,鼓励单位或个人用户购买绿色电力,形成政府、电力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