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顶层建设还是基础设施改造,无论是运营模式还是技术突破,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和方案集成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科创企业打造中国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市场现实。在企业和专家看来,避免盲目跟风,重视顶层设计,尽快搭建统一标准和平台,也成为各地的迫切需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云计算、物联网、中间件等上下游软硬件厂商带来了强劲的收益,而这一切也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案例支持。”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常务副院长、政企部总工程师孙鹏说。
什么是智慧城市?从2013开始,经过几轮激烈的争论,社会形成了一种* * *。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概念和新模式。
孙鹏表示,所谓智慧城市,绝不是单一行业和孤立的智慧应用的简单叠加。从公众体验来看,电子政务、平安城市、移动支付、打车软件、电子病历都是智慧城市在公众生活中的体现,但这远远不够。但要实现智慧城市,需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统筹考虑信息惠民、产业发展、科学管理,实现城市层面的“智慧管理和运营”。
“以示范城市银川为例,政府信息化开放了12个单位的23个系统。市民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窗口一次性完成所有申请,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企业申请商事登记的时间由一个月缩短为一天;一根杆子上挂十几个摄像头的情况不再出现。环境信息可以用于公共安全和医疗信息教育,这使得一个城市生活在信息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创新的空间更大了。”孙鹏说。
与以往的“跨国企业领先、中企追赶”不同,中国本土企业在此轮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了主角。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因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大能力不容忽视。记者注意到,在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仅有中国移动、腾讯等产业巨头,还有一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技术手段作为有力支撑。
孙鹏表示,在这一领域,与跨国巨头相比,中国自身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以中兴通讯为例,“企业在4G、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安全、光纤网络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能够形成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甚至更高层次的云存储和大数据应用,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中国制造’30多年积累的集中体现。”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公共建设投资增长动力有限的背景下,为什么各地如此青睐智慧城市计划?市场给出的答案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项目,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孙鹏表示,目前各地都在逐步探索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让智慧城市不至于沦为“一次性投入、终身负担”的基础设施项目。“其实这也是市场的客观需求。建设智慧城市的系统就像手机中的APP,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以满足市民和政府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它的商业模式不是政府一次性投入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持续迭代更长的时间。”
所以有人把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拓展形容为一个“脑洞大开”的过程。智慧城市最大的产出是海量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源能够与当地市场参与者相结合,往往能够刺激新的产业需求,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看到智慧城市如火如荼的同时,人们也在为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敲响警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等专家认为,各地智慧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技术驱动特征,部分城市与城市建设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边环境缺乏融合。有专家认为,我国部分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盲目跟风,将智慧城市建设视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呼唤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平台。孙鹏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各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智慧城市必须围绕当地的战略定位和具体问题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从目前各地的推广热潮来看,尽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数据互联互通的标准意义重大,将减少未来发展的潜在障碍。
“去年,有关部门已出台意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落实智慧城市重点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这些步骤应该尽快实施。”他说。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