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陶行知:我的农村教育观

这半年来,我在教育学的书海中徜徉,不知不觉积累了一两本笔记。根据我自己这几年在农村教书的实践经验,我会特别关注与农村教育改革或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的作品。朱永新、杨东平、熊丙奇、郑也夫等。,他们的独立批评和文章中的批评,是许多著名学者没有表现出来的学术良心。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驱动的学术领域,如果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沉默的帮凶,我们作为一个小师范生,如何更有信心和勇气踏上未来的讲台?在很多文章中,他们提到中国的教育辜负了一个人——陶行知。我一直很佩服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所有人。带着诸多疑惑,陶老师从教育史上的名人堂走进了我的办公桌。

浅谈当今农村教育

陶先生在《中国农村教育的变革》中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中国农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们离开乡村,奔向城市。他教人们不要种大米当饭吃,不要种棉花当衣服穿,不要植树造林当房子住。他教人羡慕奢侈,鄙视农耕;他教导人们在不产生利润的情况下分享利润;他教农民的孩子成为书呆子;他教富人变穷,教穷人变得特别穷;他教强者变弱,教弱者变得格外虚弱。前面是悬崖,同志们一定要沉住气,另寻活路!“这个警钟已经敲了80年了,依然震耳欲聋!请允许我简单分析一下陶老师的话背后在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农村教育“城市化”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城乡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统一标准,本应属于农村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消失了,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因为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功利性而面目全非。我们的农村学校已经不是为农村建设、社区发展、移风易俗等服务的了。在陶先生的乡村教育实验中,却只是成为追逐“发达”城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落后马车”。

我们的城市学校凭借多年积累的地缘、资源、人脉、生源等等优势,在最基础的教育教学方面拥有隐性甚至显性的权威,不考虑其他方面。缺乏乡土气息和发展灵魂的学校,已经沦为城市学校卑微的附庸。统计显示,教科书甚至高考的内容大多以城市生活为主。当* * *享受单车等城市特有的经济模式出现在高考题上,我们农村的学生如何在未知中答题?

2.农村教育目标的异化。陶先生提出创造儿童教育,认为教育要解放儿童的手、脑、时间、空间,而中国还在热情地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围着考试的指挥棒打转。孩子们在减负的要求下肩负着越来越沉重的书包,各种应试或兴趣导向的各级辅导班都在想方设法用各种高科技抢生源...比如我们这边,农村辅导班层出不穷,大量在校师范生愿意担任培训老师。就我不完全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学质量确实堪忧。几千元的高额学费背后,是农村家长对唯一出路的巨大投入,希望不择手段让孩子脱颖而出,改变家庭命运。

有志成为龙没有错,只是我们的教育有病。陶老师在淮安市新安小学六年规划纲要中的生命教育实践是如此丰富,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明确而多样的目标:“健康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师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农村生活实践中学习生动。活着的乡村教师还需要有农民的技能、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不畏艰难,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农村不仅是生活的课堂,更是扎根农村的教师的教学源泉。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说一套做一套”。比如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实际做到了吗?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资源和政策是否相对向农村学校倾斜?义务教育要求基础和公平,但为什么城市学校的“择校热”愈演愈烈,而农村学校却“风平浪静”?在教育资源和机会不均等的现实下,行政部门为什么要为了政绩去追求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优良分数排名?除了教育治理的偏差,“懒”“怪”也是问题。不是研究一线课堂,只有上层决策,集中统一的教务让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围着它转;为了稳定的政绩,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推行改革。这个问题是历届会议遗留下来的。我非常钦佩李希贵先生。他在担任潍坊教育局长时,从知识部门提取校长职级,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办学的各种标准统一划分,打破“官本位”,让校长回归学校扎扎实实办学。

虽然素质教育的新潮流终于从城市吹起,但其自上而下应试的本质依然不可动摇。比如我任教的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音乐课、美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但兴趣很快就被扑灭了,因为期末要被迫背理论,以应付高等教育部门的统一测试。郑也夫在《我国教育的病理学》中说得很好,“应试倾向导致对辅修科目的忽视,主动增设辅修科目收效甚微。但是如果考的是辅修科目,自然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情况可以异化所有的学习,这样异化的学习可以颠覆所有的考试。”初衷是试图用素质教育来缓解应试倾向,增加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因为上级对“辅修科目”排名的成绩要求,孩子潜在的兴趣科目又被异化了,又回到了应试的原型。相对减少了“主科”的学习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同样需要考试的“副科”。这种减负真的是减负吗?

总之,80年看到陶老师对乡村教育的分析,现在更是雪上加霜,可见陶老师对教育的眼光是如此独到而深刻。当时追求精英教育的中国,能够与梁漱溟一辈在广大乡村开展大量乡村教育运动,足见他对家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又有几个学者能做到呢?我不禁对已经濒临危险的陶先生肃然起敬。难道是因为整体基础设施的改善,他对其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

总之,资源、政策、机会不公平的长期历史弊端,加上教育行政权力的一元化、集中化,抽离和收回了乡村学校的社会文化功能,我们的乡村学校忍痛割裂了乡村与人的关系,开始追赶远远落后的城市校园文化。我们只盯着无法逾越的学业鸿沟,不顾一切的选择成绩,堵住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其他出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除了读书,似乎没有别的办法。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反之,孩子不进则退,厌学情绪加深。教育的不平衡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固化,“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励志的老话似乎只对极少数学习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管用。大多数农村学生成为无法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被应试教育“浪费”的庞大群体。

我站在现实面前。

每次教的时候,总有说不出的难受。孩子应该和城市孩子一样有艺术教育的机会,但是出身确实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孩子们在我们开设的各种兴趣课程中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但我们也只能如此。似乎他们的“兴趣”永远不会变成“特长”,把“特长”变成未来的“职业”,似乎只是他们年轻时幼稚的话语。我们的应试教育埋葬了多少孩子童年的梦想?直到我们成年后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被这个社会嘲讽和沉默,最终选择过上安稳的“赚大钱”的梦。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诉求在片面追求学业的学校和牵扯到的破碎家庭里得不到满足,社交和情感发展极其落后。它的物质诉求被放大,成年后渴望得到满足,赚钱的需求更加强烈。“梦想”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很纯粹却很沉重。我被进城时的陌生感迷惑了,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陷入了自我否定和混乱...不敢深入思考。我渴望均衡健康的教育。我渴望我的孩子在未来自信地表达他们的梦想。希望他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有健全的社交和情感发展。我祈祷教育和社会能容忍和支持孩子们的无限可能...

有人会问我,你这种“愤青”认为自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问题,多读了几本书再去批判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有意义吗?我也会问自己,这些学者都是对的吗?我就是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的危险分子”,甚至试图写这样一篇文章。作为未来的乡村教师,我能做些什么来批判教育制度?我告诉自己,我相信我从教多年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我相信我用不太敏锐的嗅觉体验到的社会上优秀的教育实践,我相信我颠覆了自己美好的教育理想半年却依然抱有希望的现实教育书籍,我相信所有这些教育专家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一个人:陶行知。

中国的教育现在欠陶安一个答案。从此,他系统地学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进步教育思想,师从杜威、柯·曲波、罗素等西方学术大师。陶先生把现代教育带回中国,实际上是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来“翻一个筋斗”杜威的理论。把争取自由、民主、独立的大局带入教育领域,我们的学生真的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陶先生的教学论、教师教育论、教育目的论、平民教育论系列中指导了教学实践。于是,“教学一体化”在动荡的国情下发展壮大,点燃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火花。即使受到各方面的迫害,陶先生仍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直到他长期努力工作...经过几百年的不懈努力,民智开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陶老师的夙愿并没有完全实现,我们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仍然对我们的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我也许不是陶先生那样的伟人,但我可以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敏锐的批判态度,温暖而坚实的教育之心。我可能和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但在对乡村教育的深刻观察下,我有了更多的信念和沉默。我希望在未来,我是一个坚定、热情、中立、客观、创新、灵活的教育工作者。就像那些当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一样,创新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源于爱。

?限于篇幅,不敢细说对乡村教育的未来思考,就用陶老师在《给同志们讲生命教育》和《我们的信条》中的话来勉励自己吧!“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相遇,我们彼此继续奋斗。我们多幸福啊!”“我们坚信,教育应该将环境阻力转化为帮助。我们坚信,老师和学生* * *为了最好的教育而活* * *和苦* * *着。我们坚信教师应该利用困难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奋斗精神。我们深信,如果全国的教师都有献身于儿童教育的决心,他们一定会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活。”

我坚信,未来的实践者,陶先生和当代的每一个人,都会带领我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