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核聚变,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合肥)和核工业成都西南研究院哪个好?

核工业成都西南研究院比较好。请看看我们的简介。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立于60年代中期,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机构。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以核工业系统为依托,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较为完备的学科和相关实验室,并在“十五”期间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旋风一号装置研制”和“中国旋风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科研成果。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开发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分子束进料技术等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聚变杂志和国际聚变能源会议上。

我院原址在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20世纪90年代,在成都郊区建立了一个新的聚变研究和实验基地。医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5438人,中级研究员434人。

我国受控核聚变领域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于1997在我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我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磁约束控制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及高电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聚变堆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22台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实验。特别是1984年建成的中国旋风一号(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国旋风一号(HL-1m)两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其实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水平,在国际同类型同规模装置中名列前茅。中国环流器2 A (HL-2A)是中国第一台偏滤器位形托卡马克装置,建造于2002年。2003年,在该装置中首次实现了偏滤器位形放电,将我国核聚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旋风二号A装置配套完善建设项目”,使这台核聚变装置具备了更强大的加热能力和时空分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实验装置的研究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备了开展堆芯附近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能力。近年来,高密度实验、超声脉冲分子束、低杂波和其他改善约束的专题已在HL-2A装置上成功开展。在等离子体约束和输运、高功率电子回旋波加热、加料和杂质控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科研成果,丰富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数据库,为发展核聚变能源、完成ITER“十二五”规划任务奠定了基础。HL-2A装置在高参数条件下实现了连续重复稳定的偏滤器位形放电。运行参数为:纵向场2.7T,等离子体电流450kA,等离子体存在时间6s,等离子体密度0.8×1020 m-3,能量约束时间150ms,等离子体总储能78kJ,电子温度5keV(约50 kV)。在聚变堆设计和工艺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聚变堆物理设计、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以及聚变堆材料和聚变堆技术的研发平台。2009年4月,HL- 2A在国产托卡马克上首次实现了高约束(H模式)运行模式,获得的等离子体储能达到40kJ,离子温度达到2.8keV以上,等离子体约束改善因子达到2。这是中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2003年以来,我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持单位之一,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源发展专项研究任务,承担了ITER磁体重力支撑结构、屏蔽包层模块和第一壁、放电清洗和氚气输送系统、中子通量监测系统和偏滤器朗缪尔探针系统的研究任务,在ITER氦冷固体实验包层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80年代中期,我院部分科技人员转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核聚变和等离子体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渗镀技术综合实验平台,成功开发了多种等离子复合表面处理工艺。形成了离子镀、离子注入、微弧氧化、低温改性、等离子炬、纳米粉体制备等优势项目,以及窗膜、中大功率特种电源、数字真空计等优势产品。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欧盟标准设计生产的表面处理设备出口欧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整机零出口的突破。

我们的研发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国际前沿课题和先进水平,广泛利用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的科技成果。目前,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我院成功举办了第21届世界聚变能大会、第13届托卡马克物理活动国际诊断会议(ITPA)和第9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每年都有外国科学家来此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派出600多人次出国工作、学习和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我院不断派出人员参与ITER计划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在ITER国际组织中任职和工作。40年来,医院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得省级成果奖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3项。

我们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1978和1986年分别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100人。此外,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和参与ITER计划,我院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和聚变工程技术骨干。

2000年,我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成立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本科和专科教育。

根据国家核能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院将在“十一五”形成的能力和技术基础上,充分抓住ITER建设期间国际合作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级装置和承担的ITER项目,发展聚变关键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搭建聚变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核聚变能源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等离子应用技术和非核优势技术,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院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组织、国际友人的帮助。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希望,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升起本世纪中国的“人造太阳”,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