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读作“辟谷”还是“皮谷”?
方士和道士不吃五谷杂粮,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修仙的方法。
详细解释
1,指不吃五谷杂粮。道教的一种做法。过谷的时候还是要吃药的,还必须做一些引导之类的工作。
《史记:留居侯家》:“是学避谷,道引智人合体。”《南史·隐逸传·陶弘景》:“洪景山导谷之法,藏四十年,年逾八十而容强。”宋·胡琛《旧事续报》卷七:“遇真人,赐朱砂,破谷经年,轻如鸿毛。”朱明——丁《玉井台记·烧犀》:“谷中可食,命为一碗,盆中可住。”清纳兰性德《拟古》第三首、第四首:“饮酒虽是命,是久。”
2、一般指不吃。
李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尔良》引用孟玮的话说:“青粱米能穿谷。用纯苦酒浸泡三天,蒸干,藏起来。远行,一天一顿饭,可以花十天;再吃一次,490天不饿。”郭沫若《阑尾炎不读书难懂》:“但是,他们对* * *产品主义的攻击,多半是出于对一个* * *生产者的不满,所以对它和它的学说感到愤怒,仍然是因为饭碗不干净而想出的出谷的念头。”
扩展数据
历史渊源
道教认为,人吃五谷杂粮,肠内要积粪,会产生腥臭之气,阻碍长生之路。为此,道家模仿《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成仙行为,希望达到成仙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过谷作为保健之法。《洗坑记》中有“少食则服气,多食则享福”的说法,可见过谷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史记·留侯列传》:“张良性病,即不食谷。”据说导谷是治病的方法。任何在山谷中行走的人,一要坚持吃气,二要坚持吃除了谷类和小麦餐以外的杂食药饵。
乞谷起源于先秦时期,与行气术大约同时。《易·命芯碑》是秦汉以前的一部礼仪专著,说:“食肉者勇猛,食粮者智巧,食气者神生,不食者神死。”是过谷艺术最早的理论基础。《淮南子地形训练》也有类似记载。道教建立后,有许多人继承了这一技术,并实践了山谷。从汉代到宋代,占卜山谷的艺术在道教中非常流行。
1973期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气功文物:指南图和“谷中吃气”章。前者是色彩斑斓的丝绸画,有各种引导姿势;后者是一部记载食气避谷具体方法的帛书,是我国第一部避谷疗法专著。据考证,帛书写于汉初,大约是惠帝时期(公元前206-188)。其内容细节可能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代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