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0年世界玉米生产面积13968万/hm2,单产4230kg/hm2,总产590791000 t..2000年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2943.4万/hm2)、中国(2305.6万/hm2)、巴西(111710000/hm2)、墨西哥(866万/hm2)、印度(2000)。上述五国播种面积占世界播种面积的56.9%。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玉米主产国是意大利(9386kg/hm2)、法国(9058kg/hm2)、美国(8603kg/hm2)、加拿大(6273kg/hm2)和中国(4598kg/hm2)。总产量最高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25320.8万t)、中国(106万t)、巴西(3303.8万t)、墨西哥(1876.1万t)、法国(16395万t)。预计2015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50万/hm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玉米进出口。
目前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约为70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11.6%。中国的玉米出口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1年仅出口玉米14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0.2%。1984之后,我国玉米数量逐年增加。从1984到1994,累计进口玉米283万吨,累计出口6279万吨,年均净出口玉米570万吨。而1995 ~ 1996是玉米净进口年份。从1997到1999,三年累计净出口玉米1483万t,1999年底,政府决定以每吨44美元补贴玉米出口,中国玉米低价进入国际市场。2000年出口玉米10.5万吨,其中出口韩国602万吨,出口马来西亚210万吨。中国玉米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0%和87%。中国玉米的主要市场包括日本、欧洲、新加坡和其他国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将取消玉米的每日补贴,这意味着中国玉米的出口价格将从目前的65,438+005美元/吨上升到65,438+049美元/吨,而美国目前的玉米离岸价只有90多美元,因此玉米的出口价格将缺乏竞争力。
根据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在2002年至2004年的过渡期内,中国对日本进口玉米的关税配额由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配额内关税为l%,配额外关税由71%降至65%。2002年,国企比例为68%,私企为32%。到2004年,私营企业的比例将上升到40%。1996 ~ 1999期间,我国玉米产量在65438+l000万t左右波动(除1997年减产外),而消费量一直在115万t左右徘徊,年产量超过1000万t,呈现阶段性。据分析,在过渡期内,中国玉米仍将保持适度产量。此后,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3加入WTO对玉米育种的促进作用
(l)有利于玉米种子贸易的国际化。加入WTO后,中国可以在135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出口配额的增加和税率的降低必然为玉米种子的出现提供有利条件。
(2)有利于玉米育种技术的现代化。虽然我国常规玉米育种走在世界前列,但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育种相对落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合作和合资的机会和空间将会增加,这不仅可以缓解技术升级所需的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借助海外育种机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整个育种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玉米育种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有利于丰富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加入WTO将增加进口玉米的数量,这必然导致玉米种质类型的增加。利用这些商品玉米选育自交系或作为玉米育种的中间材料,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可有效丰富我国玉米种质。此外,国外育种机构进入中国,不仅会吸引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还会带来大量的玉米种质资源,有助于丰富我国的种质基础,进一步促进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国内育种机构向海外发展。加入WTO将为中国育种单位走出国门提供便利条件。国外的种子公司可以进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合资、参股的方式走出去,到国外寻求发展。
(5)有利于玉米育种的法制建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有利于种子法律法规的完善。①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2)品种选择、种子生产、管理、种子进出口等法律得到规范;③新品种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加明确的法律保护;④种业保险制度明确;⑤丰富、调整和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从而克服种子市场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法律责任和种子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4加入WTO对玉米育种形成的负面影响
(l)育种人才的竞争和流失。国外一些大公司或育种机构资金优势强大,不考虑一时的得失,而是从占领玉米育种和种业市场的长远战略考虑,高薪聘请国内玉米育种经验丰富的专家,造成人才流失,最终降低国内玉米育种水平,失去竞争力。美国杜邦公司的资本约为400亿美元,每年投入其子公司先锋公司的研究经费已达5亿美元。一些外企以年薪几十万元的优厚待遇,从中国挖走了几十名育种开发人才。国内育种等科技人员的低待遇和外企高薪优厚待遇的诱惑,加速了育种等技术人员的流失。
(2)种子市场失控。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和泰国郑达公司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了玉米育种研究,美国戴子棉公司占领了中国黄淮海域的大部分棉花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棉花、油葵、甜菜品种1/3的市场被外国公司控制。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的实施,拥有品种权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将成为控制种子市场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下的种子经营开发单位基本没有作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很难拥有品种权。国外种子企业为了控制种子市场,纷纷保护其新品种的品种权。
(3)种质资源的丧失。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国外公司进入后,肯定会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甚至会花大价钱购买。一旦一些经过多年培育的适应性好的优良种质丢失,玉米育种单位将失去种质优势,从而给育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
(4)生物技术领域存在差异。虽然我国常规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在转基因等生物育种技术上仍有明显差距。在育种综合实力的对比中,国内育种机构将处于劣势,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
(5)运营模式的差异。我国从事玉米育种的单位虽多,但分散,人力资源、种质资源、财力资源难以互享,成为竞争的核心。
加入WTO后中国玉米育种的基本对策
鉴于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玉米育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趋利避害,以达到发展的目的。
(l)增强法律意识。首先要强化法律意识,熟悉游戏规则,在比赛中依法办事,有的放矢。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利用好入世后的各种法律法规,实现市场利益最大化。
(2)加强内外合作。尽快实行强强联合、多边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针,加快玉米育种的发展。在巩固我国玉米育种优势的基础上,尽快走出去,寻求国外发展。
(3)加强政府引导,用好“绿箱”政策。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应加强对玉米育种的宏观指导,必要时可以利用“绿箱”政策,对一些关系到我国长远玉米生产的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因为入世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然也是政策补贴,但在农业多边贸易协定框架内是允许的。因此,政府要扶持育种实力强的单位,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玉米育种的发展。
(4)提高育种技术和水平。在入世后的四年缓冲期内,我们在做好新品种培育的同时,要加快改良和武装自己,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未来的竞争力。
(5)调整育种方向。根据玉米利用和消费的发展方向,调整玉米育种目标,适度发展优质专用玉米,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育种机构要在常规玉米育种中加强抗病、抗倒伏选择,同时做好饲草玉米和青贮玉米育种,强调工业加工玉米育种,做好食用玉米育种。只有人无我有,人优我优,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