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出书的问题!

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需要经过多少道生产工序?本单元将根据完成一本书所需的步骤顺序逐一分析你。

一本书之所以能被称为“书”,必然要经过两大生产步骤的组合。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必须同时具备“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才能运行和发挥作用。一本书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编辑操作和印刷操作两个步骤,其中编辑操作可以比作电脑的“软件设施”,印刷操作则相当于“硬件设施”。本模块首先概述了可称为软件工具的编辑操作。

编辑操作可分为两大操作:文本编辑(缩写为文本编辑)和美术编辑(缩写为美式编辑)。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必须相辅相成才能顺利完成整个编辑操作。编辑无非是资料收集、写作或翻译、稿件匹配、稿件确认、打字校对、文字图片补全、电脑排版和稿件整理、单个封面设计等七个步骤。

I .数据收集、写作或翻译工作

无论是出版公司还是个人,想要出版一本书,首先要确定书的出版方向和性质,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和性质积极收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作为写作时的参考。另外,请专业作家写文章,或者直接从国外出版社购买已出版书籍的翻译权。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无论稿件是文字编辑写的还是作者本人写的,在材料的引用和利用上一定要格外谨慎,要避免侵犯他人版权(如抄袭、剽窃等。).特别是需要转载、摘抄或引用他人文章或图片时,必须事先征得该作物著作权人的同意或授权。

对于一部自创作品,编辑或作者在写作前应事先规划好出版方向和内容性质,然后确定顺序章节或基本编辑大纲(不一定要翻译外文书籍),再根据章节或编辑大纲逐一完成稿件内容。通常一本书的字数从几万字到几十万字不等。

二、稿件操作

稿件写作或翻译完成后,会收集起来交给主编或主编,由主编或主编根据内容性质指派合适的编辑跟进稿件。

过去,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几乎所有的写作工作都是在专用稿纸上手工完成的。即使在个人电脑已经如此普及的今天,许多人仍然习惯于手写手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使用手写手稿的人,在发现了电脑书写的便利后,势必会改变他们过时的方法。

草稿对齐也称为手稿修改。如果用传统稿纸写稿子,当然可以直接在稿纸上增删修改。如果手稿是用计算机写的,当然,手稿的所有内容都存储在软盘或光盘中。编辑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整理稿件,也可以先把内容和文字打印出来,修改后再用电脑修改文字资料。

第三,确定文案

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把每一章、每一段区分清楚,最后把章、段按顺序排好,一本书的内容就最终确定了。这项工作被称为“确定副本”。

四、打字、校对作业

稿件经过跟稿程序确定文案后,进行两大作业,一是打文字,二是画插图或拍照。打字比较简单。如果手稿是手写的,就交给电脑打字员打字。打字后会交给文字编辑校对,再交还打字员修改。如果稿件是用电脑写的,可以把软盘交给编辑,或者先打印出来校对。

五、用文字图片完成作业

文案确定后,除了文字的打字和校对,文字的图片(图案或照片)也同时完成,通常由美术编辑负责绘制图案或拍摄照片。图片有许多不同的作用,有时是为了加强某一段落给读者的印象,有些是为了弥补空间(或页面)的不足,有些只是为了让版面看起来更生动活泼。(未完待续。。。)

顶端

第二部分

六、电脑排版作业

打字员打完字交给编辑校对后,美国编辑会直接接手排版工作,用电脑完成所需的版面、大小、标题,确定页数,编排图案、照片。排版的同时,预留图片或照片的位置空间,然后由美编做第一次校对,看整体布局是否合适。标题中的文字和图片的设计和摆放是否完美美观?

七、完成了排版作业

传统的编辑排版都是手工操作,现在几乎都是使用电脑排版的电子化操作。美国编辑排版校对完毕后,会将图片按照事先预留的图片尺寸(黑白图片除外)送至分色厂进行分色,然后交给美国编辑完成图片放置操作。这一阶段的工作称为“最终排版”。

八、最终草案的制作

美国编辑把图片放到预留图片位置后,交给编辑校对,同时附上说明文字。校对一般会做至少三遍。当第三所学校的工作结束后,美国编辑将接管最后的“颜色标记”阶段。至此,美国编辑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有些作者或出版公司为了慎重起见,会再做一次校对工作(四校)。至此,编辑操作完成,然后送往制版厂进行制版、印刷等印刷操作。

封面的设计

无论大小或厚度,每本书都需要封面。在传统的封面设计中,几乎所有的编辑都要负责正文(书名、附属标题等。),而编辑负责设计(图纸、照片)。封面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图文发布:编辑部门(文学编辑、美国编辑、作者)先根据内容讨论书名,想出一个合适的副标题;同时,美国的编辑还会根据内容画彩色图案或者拍照。

2.设计草图:美国编辑根据编辑部门提出的具体方案,设计封面草图,供编辑部门校对,然后返还给设计师修改(修订)。

3.草图定稿:剪辑部门认为草图整体完全符合要求,不做任何修改即可进入定稿阶段。

4.彩图验收:第三阶段完成后封面的设计就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收集整理彩图或者彩照。

在过去,上面提到的四个封面设计过程都是手工完成的,但目前,几乎所有复杂的工作都已经由计算机完成。用电脑设计封面,既省时省力,又省钱,可谓一举两得。

所谓的编辑工作,从写作、打字、校对到完成稿件,也就是一般职业中所谓的“印前工作”(制版前的制作工序),由于电脑功能的极大提高,已经很少被手工者看到了。

5.必须了解的相关法律

随着中国人知识水平的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呼吁、法律条文的修改和执法单位的大力执法,“知识产权”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明白使用“知识和智能作品”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著作权法”是什么?如何注意避免触犯法律?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和接触,很多人因为对著作权法了解不多而误法,其中不乏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

要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有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当你需要使用他人的作品时,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也无论是引用还是摘录,都必须告知对方,并取得其同意和授权。”如果你能遵守这个原则,我相信侵犯他人版权的概率应该接近于零。

至于编辑的过程,不管你扮演的是哪个角色(出版者、编者还是作者),最好了解下面所包含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近年来,随着著作权法的大幅修改,与著作权相关的纠纷层出不穷。为了避免纠纷的发生,笔者真诚呼吁,劳资双方、投资者和员工之间,能够互相拿出诚意,提前签订合同,明确列明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以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纠纷。

*第11条:员工在职务上完成的作品,视为作者。但合同约定用人单位为作者的,从其约定。

根据前款规定,劳动者是作者的,作品的产权属于用人单位。但是,合同约定其作品的产权归员工所有的,从其约定。

前两款所称雇员包括公务员。

*第12条:除前条的情况外,由雇主出资由他人创作的作品应为作者。但合同约定投资人为作者的,从其约定。

根据前款规定,员工为作者的,作品的财产权按照合同约定由员工或者投资人享有。没有约定著作权归属的,著作权由该员工享有。

依照前款规定作品的产权属于劳动者的,投资者可以使用该作品。

*第21条:作品的人格权专属于作者本人,不得转让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