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餐饮行业什么会更受欢迎?

在创业初期,股权比例的分配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那些成功的企业刚创业的时候是怎么分配股权的?我们来看看餐饮界的明星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

合伙案例:海底捞如何逐步调整股权结构

1994,在四川简阳,四个年轻人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是海底捞的第一家店。海底捞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勇当时没有出资,其他三人* * *出资8000元,四人分别持股25%。后来,这四个人组成了两对夫妇,各占50%的股份。

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勇认为其他三个股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于是毫不留情地让他们陆续离开海底捞,只保留股东身份。张勇首先让妻子离开,2004年,石永红的妻子也离开了。

2007年,海底捞13成立后,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张勇决定让与他在股权投资、时间和精力上旗鼓相当的老朋友石永红也离开海底捞。

在让石永红离开的同时,张勇以当初投资的价格从石永红手中回购了18%的股权,张勇成为海底捞的绝对控股股东。

当石永红被问及此事时,他回答说:“我不同意又能怎么样?他(张勇)一直是负责人...后来我想通了。虽然股份少了,但是赚钱多了,同时我也清闲了。还有,作为大股东,他会更担心公司,公司会发展得更好。”

海底捞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解决了股权结构不理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是因为海底捞从一开始就是以张勇为主,石永红为辅,另一方面,石永红的大度和慷慨也功不可没,否则没有他的配合,事情不可能完美解决。

在股权比例相当的情况下,一定要向海底捞和张勇学习,才能保证基业长青。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随时调整股权结构。可以考虑谈判或者内部回购。

那么企业在划分股权结构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基本上可以总结如下。

1.股权结构不应该平均化。

股权结构均等化是很多初创企业的通病。如果几个好兄弟一起创业,那么股权比例平均。好在短期内,企业一旦开始盈利,每个人的贡献都不一样。这个时候,股权结构的均等化会带来很多问题。这种所有制结构在中国特别普遍。一开始大家都想的很好,但是最后大部分都不会有好结局。

虽然在国外,一些股权对等的联合创业者也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但在国内,他们更占优势。因为企业有了大股东,就意味着有了决策中心,剩下的小股东并不缺乏话语权。基于这个模型,既可以保留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让一部分人做出决定。

2.利益结构合理化

合伙制创业公司大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呈现,出资形式不限于现金。除了现金,还可以是实物、技术、知识产权等。因此,现金以外的出资形式需要合伙人协商,根据价值设定股权比例。

这意味着股权比例包括三部分:现金、工作能力、原始背景和将要做出的贡献。初创企业股权比例的划分可以参考这三个方面。

利益结构合理化是公平分配的最基本原则。按贡献分股份,该拿最大股份的拿最大股份,没贡献的拿不到股份。比如销售型公司,负责销售的创始人股份更多。同样,在一个产品公司,负责产品研发的创始人往往是最大股东。基本原则是股权只给不可替代的人,可替代的人一般不需要股权。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公司在上市前采取股权激励措施激励员工,从而影响创始人股权增减。但为了方便起见,初创公司在分配股权时可以忽略这些因素,而是对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做一个大致的盘点。即使稍有偏差,也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

股权是一个创业团队的重中之重,所以想创业或者已经创业的朋友一定要慎重对待股权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来必然后患无穷。

本文摘自《不了解合伙就一定要分手》,讲解创业者必须了解的合伙实战策略。理解伙伴关系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核心,理解伙伴关系是伙伴的基本素质。资深企业观察家吴帅通过对大量创业公司的研究分析,精心解剖合伙创业最典型的案例,带你直达合伙创业的生死法则,规避合伙风险,收获合伙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