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欣赏杜甫的《解闷》是从回忆襄阳开始的…

翻译:

我也想起了襄阳的孟浩然。他的诗很轻快,每一句都值得背诵。现在有名的老人中,没人会说新词,还得去钓鱼。

赞赏:

诗的第一句是“忆孟浩然襄阳”。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句首写“有”字,凸显了这位田园诗人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一代“诗人”反复想起孟浩然。为什么?

第二句“清代诗句可传世”,回答了“忆”孟浩然之德的原因:孟浩然的诗清新悠远,每一句都值得传世。作者可能没有把孟浩然的诗全部读完,所以明显夸大了。只有这样,他才能表达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敬仰。

第三句和第四句“旧日无新”的意思是,旧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但在孟面前感到羞愧,写的诗也无法超越孟浩然,只好放弃,于是学孟浩然钓鱼,这也是对孟的一种崇拜。

这两首诗,第一首把孟浩然的“清诗”和“老无新词”对比,第二首把孟浩然的隐者形象和“老无所依”、“瞎钓缩颈”对比。

唐代杜甫《解闷十二首之六》的原文:

忆孟浩然襄阳,清代诗词歌赋可传世。也就是说旧时代没有新语,钓鱼的话就缩脖子。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永泰二年(766年)在西南漂泊,进退两难时所作的十二首诗之一。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的一首著名的诗。从社情、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描述现状。是对当时国家情况比较完整的描述,发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情。

杜甫在天宝中期到达长安,却没有办法入军。历经十年磨难,获得右后卫领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初,被叛军流放、俘虏。脱险后,该官员被授予左职。

后弃官西去,定居成都,曾在建南节度使任工部员外郎,又名杜士毅、杜工部。晚年举家东移,在夔州待了两年,离开三峡,辗转湖北湖南,贫病交加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以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为题材,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系,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他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他的乐府诗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五·七”古代小说,也是一部诗歌史,开始叙述并着眼于整个故事,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还在五七律中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在音律、对仗、遣词造句等方面积累了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百度百科-解闷十二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