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协议的期限
如果员工离职后擅自披露或使用,则构成侵权,严重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对于一般的保密信息,员工离职后一般不承担保密义务。很多企业通常规定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保密期限为2至3年。这样的约定会对员工造成误解,即离职后2至3年后可以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这样的协议是不可取的。
保密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1.定义机密信息的范围。
用人单位在约定保密内容时,要明确保密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期限,最好以列举的方式列出所有需要保密的内容,否则容易因约定不明确而引发诉讼纠纷。
2.明确保密主体。
商业秘密的保密主体一般限于保密岗位的劳动者。对于保密岗位和技术岗位,要求不得泄露、赠与、转让、销毁或协助第三方侵犯公司商业秘密。
3.商定保密期限。
保密期限应在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保密义务不因劳动合同的解除或者终止而免除,但由于商业秘密已经到期、被公开或者被消灭,最好规定保密义务的起止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4.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慎重约定竞业禁止条款。
6、确定争议管辖。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你。如有其他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保密事项。
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区域和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从事同类业务,或者自主创业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不得超过两年。